水生寒出现在玉山的禅房里的时候,玉山正在打坐,察觉到有人来,玉山急忙唤守在外面的弟子,却被一句话定在原地,“我记得慈航寺马上就要换住持了,作为背后一大推手,我有选择的权利。”水生寒隐在暗处,漫不经心地说道。“水大人,昨日有信徒送来了上好的观音座,请。”
玉山住持走到茶桌旁,开始清洗茶具,南方精于茶道,其流程包含多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精神。
烫杯、温壶:这是茶道的开始,将所有茶器(包括茶杯、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等)用沸水冲洗一遍。这样做既是为了卫生清洁,也是给茶具预热,使泡出的茶味道更香。
乌龙入宫: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这一步骤有时会被赋予诗意化的名称,如“马龙入宫”或“乌龙入宫”,意指茶叶进入茶壶中。
摇香、洗茶:摇动置有干茶的盖碗(或茶壶),让茶叶苏醒,散发香气。随后,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后迅速倒出。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洗去茶叶表面的不洁物质,同时过滤掉炒制不好的茶叶。
冲泡:将沸水再次倒入壶中,进行正式的冲泡。在倒水过程中,壶嘴会“点头”三次,这一动作被称为“凤凰三点头”,既是对客人的敬意,也增加了泡茶的观赏性。
春风拂面:泡茶时,水可能会高出壶口,此时用壶盖拂去茶末,确保茶水的清澈。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让客人在喝茶时不会喝到浮在表面的茶叶。
封壶(有时包含):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有时,还会用沸水遍浇壶身,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准备斟茶。
玉液回壶(部分流程中):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均匀,再分别倒入品茗杯中供客人饮用。
品茗:最后,客人开始品尝茶水,享受茶道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水生寒沉默地看着玉山住持在茶桌边忙碌,熟悉的流程让水生寒想起一位故人。直到茶香在禅室内散开,才往茶桌旁走去,“住持可是蕴州人?”
蕴州,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它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事实上,蕴州还有另外一个今天更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临水。
临水位于兖州的西侧,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喜爱的地方。而蕴州则是这座城市千年前的古称,那时的蕴州曾是宁国的伴都,地位显赫一时。在那个时期,许多达官显贵都出身于蕴州,其中最着名的当属蕴州苏氏一族。
蕴州苏氏在当时可是名门望族,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还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家族成员们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为蕴州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玉山住持听到这话,手上的动作突然停顿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正常:“施主说笑了,贫僧从小就在兖州长大,从未去过蕴州。”
水生寒看着他,嘴角微微上扬:“看方丈年纪似乎不大,顶多也就六十出头,蕴州这个名字已经有一千多年没有被提起过了。”
玉山住持微微一笑,解释道:“施主有所不知,贫僧的父亲是个历史学家,我自幼便受到他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的历史有所了解。这临水在古代时名为蕴州,曾经是千年前宁国的陪都。而贫僧本名曲临渊,正是取自‘临渊羡鱼’之意。”
“哦?原来如此,令尊是?”她问道。
玉山住持微笑着回答:“家父名叫曲御卿,人称曲生,他是兖州着名的学者和史学家,曾参与编写兖州的历史教材,并担任文化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水大人常年在此活动,应当熟悉这个名字。”
“原来是曲先生,我当然知道他。曲先生是兖州的大儒,精通历史学,造诣颇深。原来方丈是曲先生的后代,真是失敬。”水生寒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情。
“哈哈哈哈哈……”玉山住持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声回荡在房间里。他接着说:“家父是曲生这件事我无意让别人知道,所以这些年人们只当我是慈航寺玉山,不知我是曲生后人。再加之我对史学无意,所以就算知道也不会联想在一起。”
玉山住持的话让人感到意外,但又似乎合情合理。他一直以来都以慈航寺玉山的身份示人,而对于自己父亲的真实身份却选择保持低调。这样的做法或许是出于个人的考虑和家族背景的复杂性。
虽然玉山住持对史学并不感兴趣,但他作为曲生的后代,身上依然流淌着史家的血脉。这一点会在未来的某一章成为一个重要的线索或契机,引发更多的故事发展。而此时此刻,我们暂时将这个秘密埋在这里。
划重点,记住曲生这个人,很重要,后面的章节中他的作用很大。玉山此人无关紧要,反正快下线了。
窗外,木彟听着二人的·对话,心里的小算盘开始动起来,三月之后就是寺中住持大选,作为师父的亲传弟子,是有机会参与竞选的,师叔年龄较大,胜出的概率不高,那么和自己竞争的只有木襑、木彧二人,其他弟子因为辈分较小没有资格参与竞选。看师父的态度,屋中之人必是可以掌控住持人选的,他忽然想起前几日来寺中的两位施主,看上去和今日师父房中的那位气场相同,也就是说,前几日那二位施主应该也是来相看下一任住持的,而且看那二位的气度,比今日这位更胜一筹。
木彟的心思活络起来,他思索着该如何找到二位,忽然他想起前几日二人似乎对埋骨地感兴趣,木彟心中一动,决定从埋骨地入手,或许能借此机会与那两位施主再次接触。他知道,在师父心中,住持之选不仅关乎个人修行与声望,更关乎慈航寺的未来与发展。若能得到那两位施主的支持,自己在住持大选中无疑会占据有利地位。
木彟决定秘密调查那两位施主的下落。他首先找到负责寺内日常杂务的师弟,询问前几日是否有外人来访,并对埋骨地表现出特别兴趣。师弟回忆片刻后,提到那两位施主曾向寺中僧侣打听过关于埋骨地的历史与现状,似乎对那里的古老传说颇感兴趣。
木彟心中一动,暗自琢磨着这对男女的身份和来意。他觉得这两人可能与自己追寻的真相有关,便继续追问师弟更多细节。
“他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人?”木彟问道。
师弟思索了一下,回答道:“那个男子身材高大,气质不凡;女子则气场凌厉,二人看起来都不好相与。不过,我并未察觉到他们身上有什么异常之处。”
木彟点了点头,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他谢过师弟之后,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根据师弟提供的线索,木彟决定去寻找那位曾经接待过这对男女的僧侣,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更多信息。经过一番打听,木彟终于找到了那位僧侣。
“阿弥陀佛!小僧见过师兄。”那位僧侣合十行礼。
木彟回礼后,开门见山地问道:“师弟,听说前些日子有一对男女向你打听埋骨地的事情,不知能否详细告知?”
僧侣点了点头,将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木彟。原来,那对男女不仅对埋骨地的历史和现状感兴趣,还问起了一些关于寺庙的古怪传闻。更重要的是,他们询问了如何前往埋骨地的具体路线。
木彟听后,心中暗喜。看来这对男女果然不简单,他们似乎正在寻找某种与埋骨地相关的东西。他决定顺着这条线索追查下去,看看能否找到二人。
告别了那位僧侣,木彟回到房间,陷入沉思。
得到这一线索,木彟心中有了计较。埋骨地作为寺中一处神秘且少有人迹的地方,平日里除了例行维护,鲜有人至。那两位施主既然对其感兴趣,说不定还会再次探访。
木彟暗中留意着寺内动静,特别是通往埋骨地的路径。他利用自己身为师父亲传弟子的身份之便,偶尔以巡视寺内安全为由,悄悄接近那片区域,却并未直接打扰那两位施主可能的再次探访。
同时,木彟也没有忘记提升自己的修为与德行,他知道,无论是作为住持候选人,还是为了赢得那两位施主的支持,自身的实力与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他更加勤奋地修行佛法,积极参与寺内事务,力求在众僧中树立良好形象。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木彟在埋骨地附近隐约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两位施主果然再次来访,正站在一块古老的石碑前,仔细研读着上面的文字。木彟心中一喜,知道机会来了。他缓缓走近,以礼相待,先是对那两位施主表示了欢迎,随后便自然而然地谈起了埋骨地的历史与传说,以及自己对于住持大选的一些想法与抱负。
那两位施主显然对木彟的才识与态度颇为赞赏,一番交谈下来,彼此间竟生出几分惺惺相惜之情。木彟趁机邀请他们有机会再到寺中做客,共同探讨佛法与寺务,那两位施主欣然应允。
木彟走在前面没有看到身后纪唐和古照影的表情,他只觉得自己离住持之位更近了一步,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圈套,持刀人找到了刀,刀还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