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拔野古部
作者:万人丛中一回首   夺宋:水浒也称王最新章节     
    完颜娄室战死、金国最后一支骑兵崩溃的消息并未第一时间传到吴乞买那里,因为王伦已经派出所有的汉军步兵压上了。
    王伦在汉军中推行了“参军下都”制度,而且诸参军隶属于枢密院参谋司垂直管理,参军的职权,便类似唐宋以来的监军、以及后世军队的督战、政委等诸多角色的糅合。
    参军往往作为军事副官,拥有战斗建议权,协助军法官推行纪律、监督军纪、了解所在本都士卒的各种情况,要负责心理开导、帮写家书、调解人际关系等,在战斗过程中,若主将战死、受伤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指挥作战,则参军就是第一顺位的指挥官。
    可以说汉军的参军,更像是文职军官,前几年参军大多是枢密院与兵部联合任命,但北伐之战开始后,参军人选越来越多以一都汉兵集体投选。
    参军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总结每次战斗后的经验,并上报至随军的参谋部门,这就让汉军的战术配合愈发多样了起来。
    比如现如今的汉军步兵,在临阵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攻防兼备的战术体系,多用车阵为防御,兼用拒马为阻拦,每当炮兵们抢占了射程距离的优势后,汉军步兵方阵便以十步为距,逐步前推,继续扩大射程优势。
    这样的情况下,汉军步兵推进的速度并不快,但却是可以一直稳步推进,逼迫金兵不断后退,将优势一直扩大到金兵无法承受不得不全面后撤。
    这种战术应对时,若说起来也十分简单,只要正面遏制住汉兵的推进,以骑兵破阵,步兵也无法始终保持推进的态势。
    但是从河东、河北以及辽西的数次大战结果来看,金军完全无法做到,步兵压不住汉军,骑兵也会被汉骑第一时间拦截,连番的血磨大战,导致了金国的开国百战精锐之兵几乎被消耗殆尽。
    这一次王伦在正面战场的反攻,结局也同样如此,韩州东南的金军率先被刘唐、董澄统领的汉军击退,若非完颜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完颜宗辅平素为人宽恕,好施惠,对部下一向不错,深受金兵信任,在他的指挥下,金军好歹避免了被打得溃散。
    金军在韩州以及附近诸军州,将兵力大致分成了三部,吴乞买的本意是形成区域配合式的防守,所以三部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
    但王伦为了给岳飞千里迂回制造机会,先将重兵压在东南面,吸引了金军的注意力,并在其余两部金兵的对面也派上大军,让吴乞买一时辨别不出汉军究竟打算猛攻哪一部。
    完颜宗辅兵败后撤,对此完颜吴乞买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诸部死守阵地,只打防守反击。
    但王伦却下令停止了进攻,命诸部汉军就地休整,他并不急于发起进攻,因为汉军对东北的地况远不如金军那么熟悉,若是吴乞买再败,一发狠逃到长白山、大兴安岭,汉军若要彻底剿灭金国余部,就得多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所以他只给了岳飞十五天的时间,十五天从后世的辽源市绕道通化市,转道北攻长春市,也有一千多里路程了。
    他相信岳飞有这个能力,完成这一次艰难的行军。
    最先收到完颜娄室战败消息的,是驻守在燕支水的完颜斜也,燕支水是唐朝的称呼,辽国称之为浑河,金国则按照达靼人的称呼,称之为鹤五河,也就是后世的霍林河。
    自金国连番失败后,完颜斜也对待塔塔儿部的态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再也不像从前那般耀武扬威了,他数次请求塔塔儿部出兵,协助女真反攻汉朝,并代表吴乞买,表示愿意与塔塔儿部联姻,金国愿意封汗,承认塔塔儿部为一国。
    可惜塔塔儿部也没有实力和余力出兵支援了,新汉朝廷迅速笼络了漠南诸部,扶持了乞颜部,同克烈部也保持了贸易往来,已经到达乞颜部的石秀,便号召了数千漠南牧民前去漠北支援。
    有了新汉的支持,乞颜部在弓卢水来回奔驰,牵制了塔塔儿部的大量精力,石秀甚至找到了唐太宗时就背叛突厥归顺大唐的拔野古部。
    拔野古部的历史相当悠久,一千多年前匈奴帝国崛起,作为东胡诸族部落的一支,拔野古部成为匈奴左贤王下属的一支。
    匈奴灭亡后,拔野古成为了鲜卑的一支;北魏灭亡后,拔野古又成为突厥的一部分,也被认为是丁零、高车、铁勒的一部。
    在漫长的历史上,漠南漠北草原从未形成一个如汉族那样有共同族群认知的民族,草原上的势力,往往是某个部落强盛了,便形成以姻亲为纽带的部落联盟,通过不断对外征服,使得草原冠以本部落之名。
    匈奴如此,鲜卑如此,突厥如此,回鹘亦如此,至于乌桓、丁零、柔然、铁勒等,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
    一个草原帝国的消亡,往往只代表这个帝国最核心的部落联盟的衰落,比如匈奴帝国分崩离析,一部分匈奴人被迫西迁,但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匈奴人都彻底消失。
    至少到了宋辽金时期,辽国契丹人就可以视为匈奴遗类,同样地,拔野古部也是这样。
    拔野古部从匈奴时代就属于被征服的丁零人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曾有一支丁零人内迁河南,随着五胡的消灭、融合,内迁的丁零人早已经不存在了。
    只有仍旧生活在草原东部的拔野古部,乘高车、逐水草而居,被中原王朝称为高车丁零,在唐朝时则被称呼为铁勒,先后从属于突厥、薛延陀、回鹘等草原帝国。
    拔野古部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唐朝时有过短暂的辉煌,他们在捕鱼儿海附近过着半狩猎半畜牧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游牧为生,故而被漠北的达靼诸部称为“林中百姓”。
    石秀听说了拔野古部的族名时,当真是吃了一惊,他受命前往漠北,自然熟读了翰林院从中原王朝史书中摘录的各种有关漠北诸族的历史记载,石秀以为,拔野古这个曾经的匈奴小部,只怕早在唐朝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拔野古这个从来不曾高光过的部落,居然还在鲜卑山、也就是后世大兴安岭附近生存着。
    大喜过望的石秀当即与拔野古部取得了联系,用心笼络,说动了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脱离塔塔儿部的统治,与乞颜部一起对抗塔塔儿部。
    作为王伦派到漠北的全权汉使,石秀只提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诱惑力如此之大,让拔野古部根本无法拒绝:一旦金国被灭、塔塔儿部被征服,中原王朝便将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尔湖附近的草原都划分为拔野古部。
    作为拔野古部向中原王朝臣服的另外一个条件,石秀表示拔野古部属于匈奴人,而匈奴乃是夏朝之民所建,那么就也属于炎帝后裔,与汉人是同一个祖先所出。
    石秀之所以如此热切,是因为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设幽陵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就在捕鱼儿海拔野古部生活的区域一带。
    这不就是触发了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传统技能么,四百多年前的唐太宗,如何算不得“自古”?
    在品尝了石秀带来的烈酒、饮了热茶后,看着石秀赠送的一大堆粗布、丝绸,以及做工精美的腰刀后,拔野古部的首领当即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