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万千思绪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原来是右下角跳出来了资讯,上面不仅有天气预报,还有股票指数以及一些热点新闻。
    而这些,都被投放在各个朝代的屏幕中。
    百姓都会注意到,更何况是皇帝们和官员们。
    这一炸,把大部门潜水的皇帝们都炸出来了。
    秦,李斯看到右下角的内容时,立马喊道,“陛下,那投影仪竟然可以预知气候。”
    嬴政闻言,瞬间从竹简中抬起头来,目光准确地落在那资讯上面。
    等会儿有大雨?甚至那暴雨预警四个字还是红色的,原来后世人已经可以预知到这么具体的气候了。
    实在了不起,真不愧是他的后人!
    那么,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预测的?
    虽说他也会让人观测天文气象,预测自然灾害,可那预测的结果不仅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范围,还不大准确,跟后世的相比差远了。
    要是他们也能……那该多好。
    毕竟天气能影响到许许多多事情,不论外出打仗还是耕种、祭祀等等。
    蒙恬看到那个预警后上前一步,“陛下,这天气是否会跟我们有关?不如先将这些东西搬回去?”
    嬴政微微颔首,“那就先搬回去吧。”
    他挺希望那上面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地方。
    还有那几件事,应当是后世需要昭告天下的大事,有了投影仪,这消息传播的是真快。
    他想要统一文字,就需要这个传播效率,让那些黔首都能早些知道他颁发下去的政策。
    汉,刘邦眼睛瞬间一亮,那几人长的真不错。
    不过他的心思大部分还是在那暴雨预警上。
    至于那红红绿绿的,他根本不理解,这些东西那位老师又不会给他们讲。
    毕竟一看就不太像她会讲的历史,就他断断续续听的内容,她大部分讲的都是历史事件。
    不过他还是希望她能多讲讲其他方面的历史,就比如这个气候预测方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
    汉文帝刘恒看到这儿时嘴角微勾,若后世真当做到如此,想必百姓们的生活必然过的不错。
    毕竟水患和干旱大抵是可以预防了。
    或许其他自然灾害的预知,也不在话下。
    汉景帝刘启看向面露笑意的晁(chao)错,“看来后世的太史监做得很好。”
    晁错,“陛下,我等虽不如后世那般,但也可多多发展提拔人才,这也有利于农事。”
    刘启点点头,“这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晁错,“喏。”
    刘彻搓搓手指,他很喜欢这个。
    内心大喊,老师,讲讲这个吧。
    能准确预测到天气,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对他们攻打匈奴百利而无一害啊,不仅如此,对百姓们耕种作物也有益处。
    他在位期间,夏秋之际时常发生旱灾,时不时地还有蝗灾。
    或许仅仅是预防还不够,不知这位老师后面会不会讲灾害的有效处理方式。
    省了他们一步步摸索的时间,就可以避免更多的百姓因天灾死去。
    ……
    隋,杨坚紧握独孤皇后的手,两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些激动。
    如果可以跨过数百年甚至是数千年,直接拿到已经完善的气象观测方法,那这期间可以避免多少灾害,减少多少人员伤亡啊。
    虽说这样期许不太道德,毕竟后世能有那样精确的方法必然是有数不清的人付出了一生才发现的。
    但直接给他们也不错啊,省得他们耗费大半生钻研。
    说不定他们这个时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世人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其他的好东西!
    唐,李世民对着太史局(官署名,主要负责观测天文气象)说道,“如今你们是否可以预测到精确的气候变化?”
    那位太史局拱手,“圣上,臣等还做不到那样的程度。”
    他内心还有点愧疚,毕竟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象和记录报告,对于气候方面的预测反而并不多。
    (唐代设立“仰观台”负责天文观测,“观风台”负责气象,“清台”负责占卜吉凶,后期改太史局为司天台。)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他心中自然清楚。
    虽然他们这时候的历法已经逐渐完善,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百姓们耕种的主要指导和时间准则。
    但没人会不想要更好的东西。
    李治瞧见那瞬间跳出来的画面,率先映入眼帘就是几个加大加粗的字。
    【xx的7字回复简直太逗了。】
    回复什么了?为什么不说完?
    这难道是后世的一种吸引百姓去了解事情的方式?
    那确实是有用的,他现在就十分好奇,那个人回复了什么!
    不过这看着也不像是朝中大事,不知道这种小事为何会传播起来。
    此时的百官早已退去,李治心中略有些烦躁。
    他还是想知道那人说了哪七个字。
    武瞾(zhao),即武则天,对那暴雨倒是没有用多大心思,反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事情上。
    这就是以后的皇帝所掌控的天下吗?
    百姓们能知道什么全都取决于那上面会放出什么。
    而那上面放出的事件想必定然是经过那位皇帝的审核的。
    这种方式对于稳定皇权,确实相当不错。
    李隆基一看就想到了他们的报状(也叫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就是报纸的意思)。
    报状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
    虽然他们这时期已经有了相较之前更为成熟的拓印方法,但是拓印也是需要技术熟练的人来完成的。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中后期一般指安史之乱以后。)
    这方面的效率本就不高,加上分发的速度,每个地方的百姓对于朝廷政事的了解都可能存在差异。
    难道后世已经不用纸张了吗?
    而是通过这个投影仪告知百姓们国事?
    可这又是依靠什么发展的呢?
    李隆基脑子里一点思绪都没有,后世能发展出来应当也是靠着前人的积累才做到的。
    难不成他们这时候连头都没开,边都没摸着?
    宋,这时候已经有官方报纸了,叫邸报,也可以叫朝报。
    这时候的雕版印刷术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的印刷配套也得到完善。
    赵匡胤看到这个的时候,想的主要是他们该怎样提高邸报下发的效率。
    至于怎么做到跟投影仪那样,直接跳出来给百姓们看,想想都知道他们这时期是做不到的。
    他也不妄想。
    元,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一手拿酒,一口吃肉。
    现在正是闲暇时候,他才坐下勉勉强强地听了完整的一节课。
    但真要他说些什么,他还真说不出,那些话就跟一阵风一样,吹过后就忘了。
    纯当听了个故事。
    孛儿只斤·忽必烈没放什么心思在那上面,他正看着其他汉书。
    他们打天下厉害,但是治理天下还是稍逊一筹。
    那么大的疆域想要治理好,就必须多多学习其他朝代的经验。
    就比如他最喜欢的唐太宗。
    明,朱标专心致志地听着课,朱元璋和马皇后坐在一旁小声交谈。
    所以朱标是第一个注意到那个小画面的,“父皇,您看。”
    朱元璋应声抬头,看了一眼便问道,“标儿,你从这里面可看出了什么?”
    朱标,“一是完善的天气预测法,二是与众不同的标题,三是未知的指数,四是后世颁布条令的方式。”
    朱元璋鼓掌,“不错不错。”
    不愧是他找了那么多人教出来的太子。
    目光重新落在那投影仪上,朱元璋心中也满是疑问。
    就是不知道这位老师之后是否会讲。
    朱棣心中虽有疑惑,但未言语。
    虽然后世的这些法子都好,他知道能了解天气很好,也知道下发政令的那般效率很好,或许那个他不了解的指数也很好,但这些都应该在解决外患之后再发展。
    倘若这些法子会带来更多的益处,那他才会立即下令让底下的官员招揽人才,专门研究。
    ……
    天上的投影仪逐渐暗下来,百姓们各回各家,留在宫中的官员也往家里赶,大多数皇帝们则继续处理着自己的政务。
    今日一事虽让他们对后世有了一粒沙的了解,但了解归了解,真付出行动的没几个。
    毕竟没有看到实打实地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