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会是谁呢?
刘彻环顾一周后,把目光放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的名字叫卫青。”
卫青不是贵族后代,他出身贫寒,跟姐姐卫子夫待在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家里当下人。
卫子夫是唱歌跳舞的,卫青则是骑奴。
所谓骑奴,就是骑马时随行的奴仆。
“有一次刘彻去到姐姐平阳公主家,然后一眼就相中了当时唱歌跳舞的侍女,也就是卫子夫。
平阳公主也很上道,直接把卫子夫以及其他卫氏家族的人一股脑全送到了刘彻的身边。
刘彻对卫子夫很是宠爱,爱屋及乌,他对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大肆封赏。”
在战前准备的这段时期里,卫青一直陪在刘彻身边。
所以,所有的事情他都亲眼目睹,所有的政策他都能理解,所有的匈奴情报他也第一手获知。
简直可以说卫青就是刘彻的一个专注于战争的武力分身。
“除了卫青,跟卫青关系比较好的,比如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也进入了刘彻的视线中。”
“最后一件事就是改革思想了,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一点点,但遭到了窦漪房的阻挠。
我们从窦漪房去世后说,她的内容等到讲外戚的时候补充。”
窦漪房去世后,刘彻下诏,召集天下文人学者汇聚长安,询问治国之策。
最后一个叫董仲舒的儒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刘彻采纳。
但刘彻又没有完全采纳,他在把儒家思想定为官方思想的同时,也用了法家思想。
两家思想糅杂并用,形成了一个“霸王道杂之”的制度,被称为“外儒内法”。
“就这样,朝廷上的政治风气逐渐被刘彻改变,而此时是前133年,这一年,刘彻24岁。
从汉朝建立到现在一共69年,他们受匈奴欺负了69年,但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即将开始反击。”
——
刘彻摸摸鼻子,要不是他已经派人出去打了几场仗,光是听老师说的这么激动,他都要以为自己真就反击成功了。
想到投影说他打匈奴打了40年,最后还下了罪己诏,唉……
这匈奴不彻底解决也不是个事啊,想来想去他还是希望投影能透露有关匈奴更多的信息。
卫青此时已经想明白了。
他必须成为太子的一大助力,尽管陛下并不喜外戚手中掌握大权。
可一想到所有人的结局……卫青就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至于做什么,他还需跟太子商讨一番。
——
“这一年,一位叫做聂壹的马邑人献策,建议刘彻在马邑设伏。
因为他认为匈奴见利忘义,而且去年汉匈双方才签订了和亲之约,再加上这么多年汉军都没有主动出击,匈奴必定不会防备。
所以我们如果可以诱惑匈奴入边,然后让设伏的大军出击,或许能一举荡平匈奴主力。”
前135年,匈奴派人过来要求汉朝和亲,当时主战派跟主和派争论一番过后,刘彻认为还需韬光养晦一段时间,就同意了主和派的主张,继续跟匈奴和亲。
“聂壹说的这话,让刘彻听的很是激动。
一方面是汉朝现在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另一方面,这个做法就跟当年赵国大将军李牧伏击匈奴是一样的,而李牧靠着这个法子直接一波打崩了匈奴。
所以刘彻很快就同意了聂壹的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汉军集结了30万士兵前往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在马邑这个地方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
御史大夫韩安国,将军李广、公孙贺三人为主力,带着最多的士兵埋伏在马邑周围的山沟里。
公孙贺在北,韩安国在中,李广在南,而王恢和将军李希则从代郡出发,埋伏在平城东北方向的山上,只等着匈奴大军被攻灭后,再跳出来斩断匈奴的后路。”
这个法子也就是马邑之谋,可以说马邑之谋就是王恢一手促成的。
因为王恢是主战派,也是马邑之谋的提出者。
“光是听这个计划,同学们觉得完不完美?”
学生们:“完美!”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些小声的声音响起。
“又怎样,最后还不是输了。”
于丽听着此起彼伏的声音,继续往下讲,“按照计划,各部人马就位后,聂壹跑去找军臣单于,跟他说自己能杀死马邑的县令县丞等官吏,然后可以将马邑献给他,这样他就能得到全部的财物了。
军臣熬过了文景两朝,此时的他根本就没有把汉军放在眼里,所以他对于聂壹前来说的话也没有怀疑,而是直接叫他先回去处理,自己后脚再赶过去。
军臣很快就集结好了军队,而另一边的聂壹回去之后,将提前准备好的死囚斩首,然后给军臣写信,告诉他一切顺利,马邑的县令已经被他杀死。”
“军臣大喜,立马就带着军队朝马邑出发。可走到半路,即将走进包围圈的他,突然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他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牛羊在到处乱走,可周围却没有一个放牛放羊的人,这不是明显有问题嘛。
所以军臣派人去抓了一个尉史,也就是西汉那时候负责巡逻的小官,尉史扛不住匈奴的审问,就把汉军的计划全盘托出了,军臣立马带着手下的军队掉头就跑,此次的计划就这样功亏于溃。”
“而此时负责断匈奴后路的王恢,就眼看着匈奴在他面前撤退,根本不敢出去阻拦。
因为军臣带了10万人过来,而他手下只有3万步兵,就算冲上去阻拦也是白给。”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准备充分的马邑之谋,彻底画上了失败的句号。
于丽还想接着讲几句,这时候下课铃突然响了起来,她只好收拾东西,跟同学们说下课。
“明天周末了,同学们回去玩两天可别把这节课讲的内容全忘了,咱们下周一继续。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