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农具的发展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预防还剩最后一个内容,那就是气候突变。
    很多朝代都有负责观察天象的人,这是好事,大家可以提前知道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
    如果大家觉得天气会突变,比如暴雨,那就要提前加固农田,提前挖好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必要时,已经接近采收期的作物,可以提前采收。
    刚播种下去的,给它覆盖上杂草、作物秸秆等,避免暴雨冲刷。
    雨停后,马上清沟排水,疏通田块淤泥,及时松土。
    对于粮油作物类,要及时扶苗补种,清理苗上的泥浆,让它进行光合作用。
    这个光合作用,大家可以理解为让它好好呼吸,别憋死了。
    然后还要重新施肥,预防一些喜湿的病虫害发生。
    对于一些浸泡时间比较长的设施,要及时检查,避免它倒塌毁了作物。
    对于果蔬类,还要适度修剪,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特别是枯枝、病虫枝,全部剪除。
    套袋的果实,被打湿了,要及时更换新袋,袋子破了,也要重新套袋。」
    他们其实更想听干旱。
    虽然投影上也会把其他气候发生的灾前灾后措施放出来。
    但他们更想听投影念。
    看的话,他们看的眼花缭乱的。
    还是听更适合他们。
    如果这个小屏幕有读字的功能就好了。
    可恶的病虫害,以前不知道植物能生那么多病,现在知道了,他们简直讨厌死那些会让植物生病的虫子了。
    种了果蔬的百姓,则在疑惑,这个套袋有什么用?
    套袋的袋子又是什么东西?
    不套对果实的影响很大吗,可他们以前也没有套过。
    ……
    「来到最后一个部分,农具。
    我国的农具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材质上,从木石到青铜,再到铁制。
    功能上,从最开始的掘挖、脱粒到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等。
    动力上,从人力到畜力、水力,由简单到复杂。
    夏商西周时期,木石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青铜农具也开始被用以农业生产,但这时期的青铜,主要还是被当成礼器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铁臿、铁锄等铁制农具才逐渐出现。
    在铁制农具还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之前,那时的农耕工具主要是耒耜 (lei si) ,耒耜又被人们发展成犁。
    铁器农具的出现,同时也带动了牛耕技术的发展。
    到了西汉时期,农具有了更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三脚耧车、风扇车等农具。
    东汉时期,还有了龙骨水车的出现。
    三脚耧车,播种工具,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通过牲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扶,可以同时完成播种跟开沟两个工作,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风扇车,也叫扬谷器,公元前2世纪就出现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是用来清理谷物中的瘪粒、杂质等的农具,改变了人们手捧口吹以及用簸箕靠自然风力扬谷的方法,便于随时清理谷物,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龙骨水车,灌溉工具,木板为槽,尾部放在河中,另一端固定在岸边的木架上。需要用的时候可以踩动拐木,让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木板刮水,方便浇灌地势较高的田。」
    暂停视频后,众人开始观摩这三个农具。
    秦朝以及西汉早期的人们还没有这些农具。
    所以他们看的格外仔细,只想着能不能趁平日里的休息时间做出这几个农具的雏形。
    一些小孩看到龙骨水车兴奋地大叫,相比于三脚耧车跟风扇车,这个龙骨水车在表面上看起来要更加有气势一点。
    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偷偷用河边的湿土堆出自己眼中的龙骨水车。
    西汉之后的朝代,他们已经用上了三脚耧车跟风扇车。
    不过他们的,跟投影上面的不太一样。
    投影放出的图片要更精细一点,也要更好看一点。
    但他们不太在意,因为再继续往下面讲,才会出现他们没有的农具。
    没有人不想要新型农具,因为越发展,他们需要付出的人力就越少。
    那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其他。
    ……
    汉,汉文帝刘恒看着那上面还特别标了一下公元前2世纪是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01年。
    难道风扇车在他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是还没有推广起来吗?
    这几样农具的出现,全都可以提高百姓们播种、灌溉的速度,他必要命人早日研发出来。
    汉(127),刘彻没想到,有一个居然是在他这个时期发明的。
    是谁!?
    如果他手下本就有农事这方面的人才,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全交由他负责管理。
    此时还是一个小人物的赵过看着投影发呆。
    心中感慨,这又是哪位能人。
    若投影能透露一份,他必前往探望。
    作为一个对农学有着极大兴趣的人,他想要找到几个能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各自发现的人是真挺难的。
    ……
    「北方在耕种时,有了耕、耙、耱这一套抗旱的耕作体系,这套体系在南北朝时期差不多定型。
    南方则有了曲辕犁、水田耙和耖等农具,并形成了耕、耙、耖这一套水田耕作的体系。
    曲辕犁出现前的耕作农具叫长直辕犁,它回转困难,也更加费力。
    唐代后期出现的曲辕犁跟长直辕犁相比,要更加灵活,不仅能拆卸部分零件,让它变得更轻,还能自行调节深浅,便于耕地、翻土等,节省人力跟畜力。
    唐宋之际,犁、耙、耖、翻车、筒车等高效又省力的农具逐渐趋于成熟,同时还出现了可以不用弯腰曲背插秧跟拔秧的工具——秧马。
    北宋时期,秧马被广泛使用。
    宋元时期,农具基本定型,元代《王祯农书》中写了一百多种农具,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还画了插图。
    一直到明清时期,农具都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发展缓慢下来,不过这个时期,还是改进了部分农具。
    比如代耕架。
    代耕架最早在唐代,明末时期出现了用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即把原本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这样就可以“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