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新书两问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戛然而止……
    对,就是这个感觉。
    众人似乎想到了一个形容贾谊的绝佳词语。
    他们听的正兴起,结果下一秒,投影突然跟他们说贾谊死了。
    如梗在喉的感觉,一时间让大家对贾谊的离去都有了些惋惜。
    但惋惜的同时,他们也在想,贾谊能活到33岁,也不算短了叭。
    怎么听着好像老师格外可惜他英年早逝?
    难道他是个好官,向汉文帝提出的政策也是极好的吗?
    后世的文人有人惋惜,也有人不认可。
    贾生年少得志,最后却壮志未酬。
    可他为后人留下的东西,却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如晁错提出的削藩,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哪一个不是站在他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呢。
    如果他未死,即使文帝不用,景帝也会用。
    纵观景帝时期,有多少臣子是文帝为他准备、留下的。
    贾生实在可惜,最后因梁王坠马,付诸一生。
    不认可的人多是瞧不起他将儒法道几家的思想混合运用。
    他这样还算是儒家的人吗?
    ……
    汉,小儿子的坠马跟贾谊的突然死亡都不在刘恒的计划之中,也不在他的意料之内。
    一边是器重的臣子,一边是疼爱的儿子。
    这样的打击对他可谓是不小。
    因何坠马?
    刘恒不得不多想。
    贾谊眼睛倏然瞪大,忧郁离世就是他的结局?
    他该是翱翔于天的凤鸟,是潜伏于深渊的蛟龙。
    像他这样有大才的人,怎可这般离世!
    真是荒唐!
    他还没有实现他伟大的抱负,还没有开始大展拳脚。
    ……
    “贾谊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走过,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讲讲他的思想。
    讲思想就要看贾谊的作品。”
    “贾谊的文章有很多,这些文章被集结成册,称为《新书》。”
    《新书》是西汉后期的大臣刘向整理出来的。
    贾谊的政论文章经整理后,原本的名字叫《贾子》或《贾子新书》。
    除了这一本,还有其他很多人的书,名字也都叫xx新书。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人的书,有的失传,有的没人看。
    所以《新书》最后就成了贾谊文章的专属名称。
    “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贾谊在学界中的地位很高。”
    有关《新书》,有两个问题存在。
    一个是新书的真伪之辩,另一个是新书到底有多少篇多少卷。
    “第一个,新书真的全是贾谊写的文章吗,会不会有人假借贾谊的名义写的?
    伪派的学者认为,新书里面有些用词并不符合西汉时期,看着不像是西汉的文章,反倒是像魏晋时期或者其他时期的用法。
    而且书中的有些内容跟《说苑》《新序》《韩诗外传》等里面的内容很像,而《说苑》《新序》都是刘向自己写的,《韩诗外传》则是跟贾谊处于同一时期的刘婴写的。
    最后一点是,只要是被《汉书》引用的贾谊的文章,那就条理贯通,逻辑性很强,但《汉书》没有引用到的《新书》部分,就比较浅薄。”
    “真派的人呢,就对着伪派的这几个理由进行了一一反驳。”
    用词问题,早在汉朝之前的秦朝,甚至是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左传》里面的用词习惯跟贾谊的是没差多少的。
    到了秦朝以后,汉承秦制,《汉书》里面的用词造句跟贾谊的文章更是大同小异。
    比如称皇帝为陛下,这不是贾谊的特立独行,而是当时的普遍行为。
    雷同问题,都是西汉时期的书,都是受到了差不多思想的引导,都是一样的儒家人,书的内容有雷同这不是很正常嘛。
    正是因为《新书》跟同时期的书有些相似,才更能证明这书是真的啊。
    引用问题,为什么《汉书》引用的就逻辑缜密,不引用的就相对差一些。
    这是因为《汉书》里面引用的大多都是政论,那是给皇帝看的,是要说服人的。
    所以逻辑紧密,环环相扣。
    但《新书》里面的内容不只有政论,还有很多贾谊对人生、对经济、对诸侯等一系列看法。
    这些内容不是给皇帝看的,甚至有些是作为教材拿给孩子看的。
    所以故事性会大于逻辑性,当然没有什么逻辑紧密可言。
    “综合以上论述,在古代,认为《新书》是真的学者占比要多一些。
    在现代,很多专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故《新书》基本可以认定为是贾谊写的文章。”
    “第二个,《新书》里面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它有多少篇,有多少卷?”
    《汉书》里面说有58篇,没提卷数。
    《隋书》说有10卷。
    《旧唐书》9卷。
    北宋《崇文总目》19卷。
    南宋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记载10卷。
    “汉书说的58篇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记载,据说是根据刘向另一本《别录》中的记载写的,但很可惜的是,《别录》没有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南宋的《玉海》中记载的也是58篇,明朝的《贾太傅新书订注》跟《子汇》里面记载的是59篇,多了一篇,但内容只是稍有改动,大体还是一样。
    所以到了现在,讲《新书》一般都以10卷,58篇为总数。”
    “而58篇中的《问孝》跟《礼荣语上》只有标题,并没有内容,已经失传,所以只有56篇内容。
    按照贾谊对国家、对诸侯、对民生风俗、对匈奴以及对教育这五大方面的思考,可以将这56篇内容重新分类。”
    归类国家的有11篇,诸侯的有15篇,民生风俗的有9篇,匈奴的有4篇,教育的有17篇。
    第一部分是贾谊对于汉朝的国家制度以及整体政局的思考以及意见。
    第二部分就是他对外地诸侯王的意见以及一些处理措施。
    第三部分是贾谊对朝堂之外的社会风俗、百姓以及经济方面的洞察跟提出的政策。
    第四部分是贾谊对匈奴的看法跟意见,他主张华夷之辩,也就是完全不能忍受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
    第五部分是贾谊作为梁王太傅时编写的教材,是他用于教育梁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