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虽然说“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代“置进士、明经二科”,但根据史料,隋文帝的二科、隋炀帝的十科、四科中并没有进士、明经科目。
再说,分科举荐的方法也不是始于隋朝。
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分科、策试了。
若以进士、进士科判断隋朝已有科举制,隋朝也没有进士跟进士科。
一是《隋书》和隋代文献中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科名,但没有进士科,也没有进士科考试。
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记载的隋朝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6人。
可实际上,除了除杨纂因文献缺失无从查考外,其他五个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
唐朝虽然有进士科开创于隋朝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朝的记载。
所以他指出隋代实行的其实还是察举制,进士科应当起源于唐。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
他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且不用像隋朝那样还需官府举荐。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诏书明确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的寒门士族得不到举荐的,也可以参加。
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令,才正式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诞生。
……
「说到贵族,这第三就是有关贵族的处理了。
秦朝时期,由于军功爵制而兴起的军功地主阶级,导致旧贵族地主阶级存在很严重的安全感缺失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原本可以代表已经存在的贵族地主阶级,可他却依旧坚持军功爵制,选择了制度不完善且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
而军功爵制的本质其实就是国家分配是田产的所有权合法来源。
秦始皇既然没有选择贵族地主阶级,就是没有给足贵族地主阶级安全感,那就应该把贵族地主阶级完全废掉。
也就是依靠这个新兴的军功地主阶级去挑动跟打压关东的旧贵族地主阶级。
但他偏偏又没有去处理贵族地主阶级。
不但没有武力针对跟物理消灭,甚至他都没有剥夺旧贵族们的土地跟财产。
可想而知,关东的那些贵族地主们,他们的祖祖辈辈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积攒的田产,到了秦朝统一以后,这些旧贵族地主们因为没有秦朝的爵位,所以他们拥有的田产就不被这个统一的政权合法承认了。
就比如一个人,他手下有很多套房子可以出租,但是他拿不出包括房产证在内的任何证明,证明这些房产是属于他的。
现在的六国旧贵族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所拥有的田产只是处于一个国家默认他们继承的情况。
但一旦政策发生变化,说不定这些田产最后就不一定属于他们了。
因为这种不安感,六国的旧贵族们就不会放弃攻讦秦朝廷,攻击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重启封建,落实地方自治,明确他们既有田产的归属权跟合法性。
同时又因为军功爵制它是跟赐田相挂钩的。
《商君书·境内》中规定升一级就多一顷赐田的额度。
而这已经是秦国执行了一百多年的“定制”了,还是不得不兑现的那种。
根据王翦灭楚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说不定人均升一级都是有可能的。
《汉书·地理志》中,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两百多年后的西汉全国才八百万顷田。
秦朝那时候的全国土地有汉平帝时期的一半,即四百万顷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秦朝的土地供应绝对是处于大大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在如此尖锐的土地矛盾下,把六国旧贵族们的土地弄过来分给有军功的人,说不定还能缓解一部分问题。
但秦始皇没干。
他反而选择继续往外打,想打下新的土地赐给下面的人。
同时,秦始皇也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而是简单地采取把人口迁出土地供应短缺的地区的方法。
并且他迁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迁的还都是平民……
成本高又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所以关于这部分的处理方法就是,把六国旧贵族们的土地全部收回来,这样他们也就不用不安了。
然后对六国的平民百姓采取按户授田的政策,这一条也是为了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
同时还要禁止土地私人买卖,想卖地可以,只能卖给朝廷。
如果有人私自买地,就把他们的地产充公,这一条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
对于贵族本身,他们本来就不认可秦朝,不服嬴政的统一。
反正秦已经灭了六国一次,那就直接开始准备灭第二次。
既然他们迟早会造反,不如先一步掌握节奏。
挑拨他们率先造反,然后挨个地方去打,不要让他们同时爆发。
也就是跟秦朝之前远交近攻的法子差不多。
比如收贵族土地那里,有贵族忍不住跳出来闹事的,那就杀鸡儆猴,先打一遍。
打一遍不够,那就继续准备灭六国第三次、第四次。
一直打到六国旧贵族势力被拔光,一直打到新一代的成长。
打到后来出生的人们从小到大,眼中、心中都只有一个秦国的概念。」
这个方法有点猛啊。
后世人的思想……
众人不知该如何描述。
咱可都是一家人啊。
投影怎么能这么讲呢。
居然挑拨暴秦时刻准备出兵攻打他们。
而六国人士的脸都黑了。
解决他们不安的法子就是把他们的土地全收了?
这是什么道理!
还让暴秦开始准备灭他们第二次、第三次。
这投影到底是哪家后人!
他们六国疆域如此辽阔,这投影背后的人说不定还是他们的后人。
可他现在居然在帮着秦朝说话。
真是令人失望。
但想归想,真要他们现在冒头去跟秦始皇对着干,他们也是不敢的。
这可是刚统一六国不久的秦始皇。
他们傻了才会现在冲出去。
顶多是背后偷偷搞点小动作。
再说了,那些胆大的可都被抓了。
也不知道张良、项梁那些人怎么样了。
听说那张良抵死不从,已经被关了好些时日了。
……
秦(220),这贵族问题啊,还确实不太好处理。
他刚统一六国,不愿再在各国旧贵族中大开杀戒。
却不曾想,他这一想法居然会给自己的王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投影说的这话也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他大秦既然能统一六国一次,就能统一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六国贵族们注定会走上造反的道路,那么投影所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没地分配,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完美解决方案摆在他面前嘛。
六国的地,那可多着呢。
……
「除了贵族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少折腾了。
修帝陵咱们也能稍微理解一下,毕竟每个皇帝都要修这个东西。
指望一个皇帝不修皇陵也不太现实。
当然了,如果能省点的话最好。
连长城也能理解,都统一了,把长城连起来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备匈奴入侵。
但修驰道、直道、修宫殿等等,这些开销比较大的工程,并不急于一时。
只要这个皇帝之位坐的够久,晚个几年、几十年再干都不算太晚。
还有全国巡游,也没有很大的必要。
六国的旧贵族们可不会因为看你一眼就放弃造反的。
你出去反而还给他们送去了刺杀的机会呢。
偶尔一两次就可以了。
至于求长生,更别了。
要真能长生,那些方士还需要凑到皇帝面前吹牛,赚亿点生活费吗?
他们自个就先长生了好吧。
再说了,他们都长生了还会缺那几个钱?
所以朝廷还不如把这份钱放到招生上。
就比如结合郡县制的推行,开县学,郡学,在咸阳就开国子学。
虽说刚开始招生的限制条件不要太多,但也要给他们准备个基础考试。
避免招收到啥都不懂又啥都不学,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学生。
如果是贫民或者是家中不富裕的,通过了招生考试,经过基层官员调查,郡县级官员核实,情况属实的话,可以把求长生的钱给这部分人,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生活费,或者免除部分衣食费用等。
还有派兵驻扎,有必要,但不是那么必要。
既然统一了,这六国的人也得利用起来。
就算不用,也别把南边的迁北边去,就让南边的守南边的不好吗?
让没跟匈奴打过的去打匈奴,这不是开玩笑嘛,根本没经验。
南边的守南边,北边的守北边,这样安排说不定他们比起秦军还更有经验。
如果担心他们不流动,势力聚集,那也不是说一点都不调动。
但不要大范围调动,就比如陈胜那个,路程真的太远了。
还要规定到达期限,不太合理。
最后一个就是继承人问题了。
秦始皇一死,没确定继承人,又没有外戚势力,直接导致权力出现真空情况。
这才让赵高最后顺利得逞。
所以秦始皇要尽早立继承人。
有贤立贤,无贤立长,早立太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具体的做法就是跟西汉初期那样,与民休息,减免赋税徭役,开放山泽,让利于民,鼓励垦荒,也别太限制商人活动。
特别是以后粮食产量上来以后,还要鼓励商人经商,活跃经济。
可别一没钱就加重赋税,天天逮着老百姓薅。
要想新法子赚钱,就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把当地百姓缴纳的产品拉到别的价高的地方卖掉,从中间环节赚钱。
除此之外,就是要格外注意六国旧贵族的动向,不要放任他们的财产跟土地不管。
尽早消除这方面的隐患。
本期视频说到这儿就结束了,所讲内容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提供一些方向,希望我们的始皇帝嬴政接下来能做出一些改变,还有西汉初期的,有些东西也可以学起来。
比如科举制。
好了,那我们就下期再见。
预告下期内容,依旧不是实用技术,是给大家放松心情的娱乐内容。
大家听了这么多内容也不要太绷着,历史合该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走马观花般只追求结果。
参考我们的大秦,走太快的话,容易快速灭亡的哦。」
对嘛对嘛,非要那么急干嘛。
几年之内要完成那么多的大工程,他们光是听听都想破口大骂。
缓缓也不是什么大事。
众人只觉得投影说的还挺有理。
要造反的人会因为一眼、一张脸就放弃造反?
说不定看到始皇帝后还更想冲上去砍死他呢。
还有那个求长生,这话说的,真是太体恤他们了。
把求仙的钱给他们当生活费,还免除部分衣食费用,这真的能大大减少一个家庭的负担。
希望他们的朝廷也能听听这个意见!
商人们听到投影说要鼓励商人经商,难得态度端正了许多。
替他们行商的说话,这投影肯定是个好的。
朝廷自己不懂经商,还非要不让他们经商。
结果赚不到钱,又知道屁颠屁颠的过来剥削他们。
真是一副恶臭嘴脸。
众人想到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之前确实说过长安哪个产品多,就把收上来的产品拉到价高的地方卖掉。
这朝廷努努力,还是会赚钱的啊。
怎么就不知道自己赚钱养活自己,非得从他们身上拿钱。
但大多数百姓,其实还有些不太认可投影说的鼓励经商。
种田可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就算产量上去了,那以后万一又遇到饥荒或者大灾害,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还是应该重农抑商才对,大家都种地,种多多的粮食出来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