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子虚赋》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司马相如走的就是赀选这条路。
    西汉初期,赀选这条路并不好走。
    想想同学们也能明白,背靠大官背靠学识被举荐上去的跟靠钱去当官的肯定不在同一级别。”
    “司马相如走的这条路是鄙视链的最低端,但有路总比没路好。
    所以他就跟每一个学成出山的少年一样,带着对未来的期盼,骑着马奔赴北方。”
    出成都北门十里,有座升仙桥,有个送客观。
    司马相如就在送客观的门柱上写了一句话。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根据《汉官仪》中的记载,汉朝的地方长官,太守出行才有配乘驷马的规格。
    “那么司马相如能不能实现他写下的这个目标呢?
    起码他现在认为自己是能的。”
    四川到关中很近,沿着当年刘邦进关中的路,司马相如很快就到了长安。
    “入朝之后的司马相如按照惯例,成了汉景帝刘启身边的‘武骑长侍’。
    武骑长侍就是在皇帝出游或者打猎的时候当侍从或者保镖。”
    “之前我们讲张良的六韬时,那里面就有对武骑士的记载。
    想当这个官,年龄要在40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一米七三左右。
    除此之外,体格要健壮,身手要敏捷,可以在骑马奔驰中张弓射箭,可以越过大沟、攀登丘陵,可以深入险阻之地,能追赶强敌、打乱众敌。”
    “史料上没有对司马相如的形象进行具体描写,但根据这段武骑士的考核要求中,起码可以感受到,司马相如的个人形象绝对不会太差。”
    “司马相如在刘启身边的日子又好又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他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中央政府的运作模式,这极大开拓了司马相如的眼界,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不好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小小的保镖职位。
    史料上也写的很直白,‘武骑长侍,非其好也’。”
    司马相如想要有一个能施展他毕生所学,满足他建功立业的位置。
    但刘启身边没有这个位置。
    所以他在当侍从的这段时间中,是又遗憾又失落,郁郁不得志。
    “两年后,梁王刘武的到来改变了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
    刘武的故事我们在讲汉景帝刘启的时候说过一些。”
    刘启做了皇帝以后,窦太后最喜欢最宠爱的却是小儿子刘武,刘武恃宠而骄,仗着太后的喜欢、哥哥的放任,占据了最核心富饶的地界,一边过着堪比皇帝的奢华生活,一边替朝廷守卫国门。
    窦太后不止一次建议刘启把刘武立为太子,刘启在七国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喝酒了,还真答应了这个条件。
    因此,刘武此后多次入朝,希望刘启真的能把他立为太子。
    “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梁王刘武意气风发,两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见面了。
    刘武身边聚集着一大批全国各地的名人学者,比如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庄忌等。
    刘武入长安,这些门客也跟着一起到了长安,司马相如就这样与他们结识。”
    “史料上说,相如见而悦之,因病免,客游梁。
    司马相如因病退职,然后跟着刘武一起离开,去了梁国。”
    “在刘武建的‘梁苑’中,司马相如跟着枚乘这些文人贤者开宴会、辩文学、逗风月,没有了之前的郁闷,过了好几年快乐生活。
    这些文人聚到一些,兴起之时,便要写诗,而西汉时期最流行的文体叫赋。
    枚乘写了《柳赋》,路乔如写了《鹤赋》,邹阳写了《酒赋》……而司马相如写的,是《子虚赋》。”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惯用的文学题材。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而汉朝的题材就是赋。
    根据朝代的兴衰,这些赋的内容也会有变化。
    “司马相如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中期,王朝还在向上攀登,所以这时期的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和平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赋被称为汉大赋,特点就是气势恢宏,通常采用反复问答的形式表现,选题上一般都是铺叙渲染皇帝、贵族的生活,具有极其盛大的气魄,词汇也非常华丽。
    这篇《子虚赋》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汉赋分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种。
    骚体赋的文章直接受屈原文章的影响,还保留着加“兮”的传统,比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大赋又叫做散体大赋,通常是长篇,代表人物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
    小赋的篇幅较短,代表人物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
    {能!}
    {后来应该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文武全才啊,真不愧是武德充沛的汉朝文人。}
    {那时候的文人应该都会骑马射箭吧。}
    {肯定啊,贾谊不是说六艺都要学嘛。}
    {他可以去学下棋,然后跟汉景帝下棋,说不定能被重用(抱头)。}
    {那他还得保护好自己的头。}
    {如果把刘武立为太子,辈分就乱了。}
    {豆腐~哈哈。}
    {但是,我感觉汉赋好像不怎么有名。}
    {我也,可能是因为汉赋不好背?}
    {你们想想贾谊的文章,那么一大篇一大篇的,肯定不适合给我们学,反正我是不怎么看得懂。}
    {这……子虚乌有的由来?}
    ……
    是啊,不少商户之子,怀揣着远大志向,却又因商贾之子的身份,让他们无法踏入仕途。
    即使成功走上仕途,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也离他们无比遥远。
    就因为他们是商贾之子,他们甚至连科举都无法参加。
    (隋唐规定商贾之子不能参加科举。)
    唯一能走的便是拿到地方官员的举荐这一条路。
    他们连入伍上战场拿军功这条路都走不通。
    这对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公平!
    百姓们听到学生们又拿汉景帝以前拿棋盘砸人的事情开玩笑,顿时忍俊不禁。
    这个事真的没必要再拿出来说。
    原本学生们不说,他们还想不到这方面的事情。
    结果他们这一说啊,众人还真就忍不住浮想联翩起来。
    如果司马相如会下棋……说不定还真能得到汉景帝的青睐。
    起码能跟汉景帝的关系更加亲近。
    到时再趁机表现自己的才华,机会就要大上许多了。
    不过,他要怎样才能让汉景帝跟他下棋也是一件难事。
    总不能直接跟景帝说我要和他下棋,你快坐好。
    光是想想,众人就忍不住晃晃脑袋,感觉是马上会被砍头的节奏。
    ……
    “我们今天有一个成语叫子虚乌有,或者化为乌有,这两个词都出自《子虚赋》。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面虚构了三个人物,分别是子虚先生跟乌有先生,跟亡(wu)是公。
    不过在《子虚赋》中,亡是公的占比可以忽略不计,他的故事主要在后来的《上林赋》中。”
    子虚的身份是楚国派去齐国的使臣。
    到了齐国后,齐王为了向他展示自己国家的国力,就把他一起带去打猎了。
    打猎结束以后,子虚去拜访齐国当地有名的乌有先生,亡是公也坐在一旁。
    子虚跟乌有开始聊天。
    乌有问,“今天打猎开心吗?”
    子虚答,“开心。”
    乌有又问,“那打到的猎物应该很多吧?”
    子虚答,“很少。”
    乌有再问,“那你开心什么?”
    子虚答,“齐王想跟我炫耀齐国的车马多,而我跟齐王描述了我们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盛况。
    当初楚王去的是七大泽中最小的云梦泽,那场面……”
    山势盘旋,迂回曲折。
    日月遮蔽,群山错落。
    直上云霄,下联江河。
    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平原大湖大江延伸,众多苗木数不胜数,水波荡漾滚滚向前,森林满山芬芳摇溢,兽群遍地翻腾鱼跃。
    场面不知道比今天齐王的大了多少。
    面对这些美景,楚王派出专诸那样的勇士空手去击杀野兽。
    他本人驾着毛色不一的野马,乘着美玉雕饰的马车,挥动旌旗,摇动旗帜,高举战戟,背着名弓,尽情驰骋。
    像惊雷滚动,像狂风袭来,像流星划过,像雷霆撞击。
    野兽的心脏断裂,眼眶被穿过,捕获的野兽像雨点一样落下。
    然后楚王停鞭慢行,浏览群山之景,观赏壮士的暴怒,倾听野兽的哀鸣。
    各个国家皮肤细腻的美女披着华贵的衣裳,穿着绢布的裙子,装点着罗绮,垂挂着柔纱,在他的身边随风飞舞,隐约缥缈,恍恍惚惚,就像仙女一样时隐时现。
    楚王就带着美女们夜间狩猎,用各种工具猎杀各种野兽。
    军队敲起六面鼓,点燃火把,战车排成队伍,骑兵归队而行,整整齐齐,缓缓前进。
    楚王保持着安静恬适的心境,显示出泰然自若的神态,不会像齐王这样,终日奔驰,很多事情还得自己动手去做,所以我认为这齐国比不上我们楚国。
    子虚说,“我跟齐王描述了这些盛况以后,他就无言以对了。”
    乌有先生听完大怒,“你不远千里到齐国出使,我们齐王为了招待你,特意调遣了全部士卒,准备了许多车马,就是想齐心合力抓捕野兽,让你开心,这是待客之道,怎么可以当做夸耀!
    而且齐王问楚国的情况,是想打听楚国的风俗文化和光辉的功业,想听听你的美言高论,结果你不说楚国丰厚的德政,反而畅谈云梦泽,大谈淫游纵乐之事,你觉得这是对的吗?”
    “如果楚王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可不是件好事。
    楚国有这些事,你说出来就是张扬国君的丑恶,楚国没有这些事,你说出来就是损害自己的名誉。”
    “况且齐国广阔,东临大海,南连琅琊,国君可以在成山观赏美景,在渤海泛舟,在孟渚泽游猎,像云梦泽这样的湖泊,吃八九个都没感觉。
    至于超凡卓艺的物产,各种奇特的鸟兽,齐国都不可胜计,不可胜数,连大禹都记不清它们的名字。
    但齐王处在诸侯的地位,不想随意陈说游猎和嬉戏的欢乐,你是被齐王接待的宾客,所以齐王才没有回答你的言辞,哪里是无言以对?”
    子虚听完惭愧不能言。
    “这些就是《子虚赋》的内容。
    同学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
    {不看译文,根本看不懂这写的什么。}
    {好多字都不认识……}
    {看的真头疼。}
    {一眼过去,感觉全是排比句。}
    {就算认识字,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还得看译文。}
    {子虚还以为齐王是在跟他炫耀(笑)。}
    {哈哈哈,两个人各吹各的。}
    {乌有:齐王是懒得说,可不是无言以对。}
    {看完就两个字,厉害!}
    {有些场景写的真的很生动形象,就好像司马相如是真的亲眼看到一样。}
    {想象力真好。}
    {没想象力都写不出来这样的赋。}
    ……
    众人看着投影上放出来的画面。
    如果不是投影提前说了这是虚构的人物,大家还真的会相信诸侯们游猎的场景就是如此盛大。
    毕竟大多数百姓都没见过诸侯、皇帝。
    自然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所以,按他们的认知,既然都是皇帝了,再怎么奢侈、拥有再大的盛景也是正常的情况。
    或者说,只有奢侈,只有无与伦比的盛景才符合他们对皇帝的惯有印象。
    这篇文章,不说学生们不认识字,他们更不认识。
    就算是投影为他们读一遍,众人也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
    至少他们大多数人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译文上。
    就这译文,光是听投影给他们读,不少人就已经身临其境,好像真的看到了楚王游猎时的场景。
    数不清的车马与猎获的野禽,所向披靡的军队与琼花玉貌的美人。
    那是何等的壮阔。
    他们好似也在某一瞬间,听见了动物们的哀嚎与美人们的欢歌笑语。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