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大明船运公司
作者:后山散人V   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最新章节     
    有了上次军议时发生的陕北之争,三人对于皇帝骇人听闻的言论,已经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
    虽然时间隔得太近,尚无法验证皇帝所说之言的真假,但想必也差不了多远。
    大明王朝已经存在了两百五十五年,按照过往的王朝规律,已经接近三百年循环期,他们虽然无法体会陕北连续大旱后易子而食的惨景,但佃农与贱户的穷困,他们是见过的。
    “启奏陛下,不知该要我们如何做?”徐光启很早之前就跟皇帝探讨过王朝三百年宿命的问题,加上上次军议上被皇帝的点醒,徐光启的责任感在三人中更强。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答道:“解决温饱问题,顾名思义就是解决百姓们的取暖与吃饭问题,取暖的方法除了提供廉价的蜂窝煤之外,还应有廉价的棉衣与棉被。
    而吃饭的问题,除了继续大力推广新作物的种植面积外,还应想办法提高土地的肥力与耕作效率!”
    徐光启略作思考后答道:“回陛下,棉花倒是好解决,但包棉花的布料却是是个大问题,农民可以自己种棉花,但却很难自己纺纱织布。
    至于新作物的推广,臣会让工部继续加大对西北陕西、甘肃、归化与山西等地的推广。
    另外,格物院与工部屯田司得出了人畜粪便结合枯草树叶沤肥后,肥力能够取得极大提升的办法。
    并且,因漠南蒙古得以收复,除了能提供充足的马匹与羊毛羊肉外,还有数量庞大的耕牛,能大大改善耕地的速度与深度,臣会优先低价租借给西北百姓使用!”
    朱由校接着徐光启的话说道:“耕牛可以调一些去西北,但西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大旱,西北大旱的话,意味着黄河上游的降雨稀少,从而影响着黄河的水量,进而影响下游的河南、直隶与山东、江北的灌溉。
    所以,户部在迁徙移民的时候,除了陕北,也要适当照顾无地或少地的河南之民,可沿黄河、涡水、颖水、汉江乘船出长江,在松江府等地改乘海船前往吕宋!”
    没想到皇帝对大明各地的山川河流与气候变化如此熟悉,李长庚与毕自严两人自愧不如,所以选择坐在一旁保持了沉默。
    而这种时候,他们则开始羡慕起了徐光启的博闻强识,能够熟练应对皇帝的问答。
    “陛下想到了臣等未想到之处,臣惭愧,黄河上游连续大旱,必然会影响黄河下游的耕种,尤其是其中的河南,所以臣对于陛下的推断十分赞同。
    至于从河南迁出百姓前往吕宋,臣以为是解决河南即将发生大旱的最好解决办法,但需要户部及漕运总督府的积极应对!”徐光启说完,看向了坐在李长庚右手边的毕自严。
    “启奏陛下,漕运总督府前往吕宋买粮的时候,的确有部分船只的船舱是空的,可运送百姓前往吕宋,但漕运总督府每年前往吕宋的船只并不多!”毕自严谨慎地答道。
    朱由校看着目光短浅的毕自严说道:“那是以前,现在吕宋成了大明的国土,那里雨热充足,一年三熟,有了勤劳的大明百姓前往,粮食的产量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湖广的稻谷五钱一旦,但吕宋的稻谷到时候恐怕连两钱都不到,这中间的利润差,不比在大明境内倒卖昂贵的粮食划算?”
    “启奏陛下,工部有造船厂,可否组建自己的船队,跟户部的漕运总督府一样,从事水上的贸易之事?”听到吕宋稻谷价格的徐光启,双眼放光地看着皇帝问道。
    “陛下,若工部组建了自己的船队,那漕运总督府的船只需求将会被严重影响, 臣反对工部成立自己的船队!”有危机感的毕自严马上出声阻止。
    “李首辅,你以为呢?”朱由校还没习惯称呼李长庚元辅,而是称呼他为首辅。
    善于揣度皇帝心思的李长庚,自然知道该如何答复才能贴合皇帝的想法:“回陛下,臣赞同徐阁老之议,只有让漕运总督府有了竞争,才会想着法子的提升他们的运粮效率,至于毕阁老所担心的船只不足问题,完全可以向其它造船厂购买,反正现在的漕运总督府是自负盈亏,新添加的船只也是从工部的两个造船厂所购买。
    但是,若工部组建了自己的船队,那他们也有责任配合朝廷运送漕粮、军粮与迁徙的百姓。”
    “毕爱卿?可听到了?”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问道。
    “是,陛下,臣遵旨!”面对这种既成事实,毕自严只好认命。
    “臣谢陛下恩准!”徐光启略显激动地站起来行了一礼。
    朱由校温言提醒徐光启道:“徐先生也别高兴太早,工部的船队跟漕运总督府一样,使用的船只也需要到船厂购买,自负盈亏,赔钱了要追究相关官员的罪责!”
    “啊?陛下,漕运总督府之前有数量庞大的漕船与海船做基础,但工部的船队却是从零开始,不知陛下批复工部船队多少本金?”徐光启笑盈盈地问道。
    朱由校想了片刻后答道:“本金的话,工部出资二十万两,朕再让发展银行与四海银行各出资十万两,有这四十万两,足以建立起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
    “陛下,可否让户部也出资?”毕自严仍然不甘心。
    “户部想出资多少?是以户部的名义,还是以漕运总督府的名义?”朱由校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而是想看看户部的出资金额。
    “回陛下,户部愿出十万两,以户部的名义,若能以漕运总督府的名义更好!”毕自严没有把话说死,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皇帝。
    “准,但只能以户部的名义,另外,按照出资比例组成股东会,工部占两票,户部、四海银行与建设银行各占一票,涉及重大决策由股东会举手表决!”这算是大明第一个正规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了。
    “是,陛下,还请陛下赐名!”徐光启对于其它衙门的入股,自然无不可,只要能将船队规模建起来,并且由工部主导就成。
    “准备将船队放在哪?”朱由校反问道。
    “回陛下,臣想将其放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厂附近,出海、运河、长江航行都十分方便!”徐光启只在脑海中比较了不到一秒钟,便做出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回答。
    好在徐光启说的不是他老家上海,否则朱由校肯定要跟他掰扯掰扯。
    “嗯,准了,至于名字,就叫大明船运吧!”朱由校取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但能冠之以大明两字,就比什么都强。
    熟悉商贾之事的徐光启,自然明白这四个字的含量,所以他回答的语气中,还略带有激动的颤抖:“臣代工部谢陛下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