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海洋资源管理局和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的年度科考计划安排,海科院将从三月份开始对从全国各地基层海科所等相关海洋部门选拔出来的优秀海洋专业科技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全面为夏季六月份开始的中国赴北冰洋及北极科考活动做好基础工作。
三月份终于来到了东海市这个秀美旖旎的海滨之城,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正式开始对从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优秀海洋科研工作人员以及专职海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全面系统地重点学习了与北冰洋和北极圈相关联的各类专业海洋理论知识和最新研发投入使用的智能ai专业科考设备仪器的操作规程、安全使用方法、日常例保及常见故障诊断设备仪器的维修等等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
进入三月,春寒料峭,那阵阵冷风,还依然带着一些凛凉的寒意,但这些寒冷丝毫不会影响到大家早起早读的学习热情;吹不散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里那种火热浓厚的学习气氛。
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的培训基地中心,一场盛大空前的科考人员集中培训正在这里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展开着。
这群来自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优秀海洋科研工作人员及海员们,大家有缘齐聚一堂,一起共同学习着专业的海洋知识及科考船舶上各类设备仪器的实际操作技能。在他们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对未知深蓝世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海洋世界科学考察工作的那份浓浓炽热的激情。这是一群怀揣着崇高深蓝理想并且具备勇敢无畏追求的逐梦者。他们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征途,那就是一路向洋向着东北方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北冰洋和北极圈前进,去探知那片神秘未测的深蓝奥秘和冰川覆盖下的银白世界的面貌真相。
在这群众多的培训人员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潜龙。他可是着名的海洋科学家,在世界海洋科研领域早已经是声名远扬了。这一次,他又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国赴北冰洋及北极圈科学考察队的队长和考察船总指挥长。他的身影挺拔而坚毅,眼神中透露着一种沉稳与睿智的光芒,仿佛在他的面前,所有的困难都只是一种暂时的挑战。潜龙做为这一次赴北冰洋及北极圈科考队队长和考察船总指挥长,他深知自己在未来的北冰洋及北极圈的科考任务中所要承担起的多项重要职责和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这些职责和工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组织和指挥科考队日常工作,作为队长和总指挥长,他将负责整个科考队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确保科考任务的顺利进行。2.专业知识和设备操作培训,在出发前,潜龙会与队员们一起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专业知识和科考船设备实际操作培训,重点学习与北冰洋和北极圈相关联的各类专业知识。3.执行科考任务,在科考过程中,潜龙将负责指挥科考船的航行和各项科考作业的实施,包括海洋综合调查、海冰综合调查、洋中脊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等具体的海上科考工作。4.具备应对恶劣天气和突发情况的优秀处置能力,这就是在面对北冰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突发状况时,潜龙需要具备冷静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在一路航程中科考船和队员的安全。5.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潜龙还将要负责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在北冰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培训的日子在紧张而井然有序中进行着,每一天的上午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下午则是上科考船专业设备仪器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作为专业的赴北冰洋及北极科考的专用科考船,其通常所具备的科考设备及仪噐主要有以下这些先进的科考设备:一.大气与海冰环境调查设备:包括气象遥感卫星接收系统、气象观测设备、海-气通量观测设备、海冰观测设备以及大气观测与采样设备。二.海洋水体环境调查设备:如走航式多普勒声学海流剖面仪(adcp)、表层海水走航监测系统等,用于实时测量和记录海洋水体的各种参数。三.极区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调查设备:包括多通道浮游生物采集器、生物储量评估回声积分仪系统等,用于研究极地海洋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四.地形地貌与浅地层剖面系统:如多波束测深仪、浅地层剖面仪等,用于探测海底地形和地质结构。五.沉积物与底栖生物采样系统:包括箱式采泥器、蚌式采泥器、多管采泥器和电式抓斗等,用于采集海底沉积物和底栖生物样本。六.地球物理调查系统:如海洋重力仪、磁力仪、海底地震仪(obs),用于进行地球物理勘探。七.海洋地震勘探系统:配备240道地震探测系统,用于海底深部的精细化探测和油气资源评估。八.水下机器人观测采样作业系统:包括遥控潜水器(rov)等,用于水下观测和采样作业。
此外,还有实验分析室仪器,这些包括:1物理实验室,配备万米测深仪、多普勒海剖面仪、鱼探仪、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设备用于监测和分析海洋物理参数。2第一通用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表层海水连续观测,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相关的研究。2第二通用实验室:主要为海洋化学实验提供相关实验设备和场所,如水样分析、海洋植物分析等。3低温实验室:提供恒定的低温环境,用于需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实验项目。4月池车间:存放着物理海洋研究的重要设备——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用于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
每一天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有完全穿透晨雾及云层时,学员们就已经在教室里坐得整整齐齐,他们温习并熟记着那些专业的海洋理论知识。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在讲台上,经验丰富的教授们开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着与北冰洋和北极圈相关联的各类专业海洋知识和航海经验技能,诸如如何用肉眼看云辨天识天气、如何在海上风暴来临前采取哪些紧急应对避险措施等等。
授课的各个学科博士后教授们从北冰洋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说起,谈及那里生活的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浮游生物,谈及这些海洋中的精灵们又是如何在冰冷的海水中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微小并且充满神奇多彩的绚灿生物世界;再谈到北极圈里那些冰川覆盖下那种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冰雪下那些未知的神圣世界;谈到海面上巨大的冰川又是如何移动飘移及消融的,这些又将会怎样影响塑造改变着地球上的一些地貌。…
潜龙坐在这些年轻学员们的中间,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所涉及的专业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他自始至终专心认真地倾听着讲台上这些教授们的细致讲解,偶尔他也会皱起眉头思考着什么,随后又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对于他来说,都像是一块拼图,逐渐拼凑出北冰洋和北极圈这片神秘区域的完整画卷。
除了各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能力中的科考船设备实际操作培训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实际科考设备培训实习基地中心,一艘仿真的混合金属与木制的先进科考船模型摆放在这个专门的培训场地中间,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巍峨巨兽,静静地诉说着中国未来深海大洋科学考察航程中的一些无限可能。
上实际设备操作实习课的第一天下午,潜龙带领着学员们来到了这个巍峨高大的科考船模型前,他率先走上前去,用双手轻轻抚摸着这艘高大的训练船身,仿佛是在与一个久别重逢一起并肩作战的好伙伴进行着无声的心灵交流。
然后,面对着学员们,潜龙首先回顾并讲述了中国进行北冰洋及北极海洋科学考察的历史,他说:
“伙伴们,你们应该都知道我国北极科考的历史背景吧,我国北极科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回想起过去那个艰难岁月,我们的前辈们怀揣着蓝色梦想,面对刚建国时的那种一穷二白的状况,孜孜追求着心中的深蓝梦想,当时的一位中国人便开始了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1950年,我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记者李楠进入到北极采访当时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1986年,根据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我国科技工作者董枝明和余超两名前辈就与5位加拿大科学家一同奔赴加拿大北极地区考察了25天,这是我国专业科学考察人员第一次进入到北极地区。1995年,我国科学家以民间组织和民间集资的形式,开展远征北极点科考活动。1999年7月,国家海洋局组织了由专家和船长组成的北极考察团,考察了至北极点的北冰洋航线和自然环境。这些考察活动为我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1999年7月1日,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航北极,执行首次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们国家首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北极考察,也是我们国家的科学考察船首航北冰洋。此后,“雪龙”号多次执行北极科考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8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二号”又成功下水了,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国家在北极地区的科考能力。“雪龙二号”具备双向破冰能力,能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国家北极科考的效率和安全性。…”
潜龙心潮澎湃地回顾讲述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后,又接着说道:
“小伙伴们,我们要珍惜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够全面系统的再学习再教育,希望大家认真学好实操技能,不负祖国的重托,要不辱使命,练好科考本领,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一起加油!…”
潜龙充满激情地做完学习动员后,就开始详细地向大家介绍起船上所拥有的各种科考专业设备仪器及各自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诸如:…从高精度的声呐系统,它可以探测到海底最微小的地形变化;到复杂的样本采集装置,能够精准地获取海水、海底沉积物等各种样本。
队员们分成了各个小组,轮流进行着各种各样科考设备及仪器的操作练习。他们的脸上既有对新知识的新鲜感,又有着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有一次,在操作一个模拟的深海探测设备时,一群队员遇到了难题。设备的某个参数总是无法调整到正确的数值,大家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焦急的神色。潜龙看到他们这种状况后,缓缓走上前去。他的目光像鹰隼一样锐利,认真仔细地在设备上检查着。他一边检查,一边耐心轻声地向队员们细致讲解着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这几个年轻队员们原本紧张的心情逐渐平静放松下来。在他的认真指导下,队员们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并成功地调整好了设备参数,大家心情愉悦地认真学习操练着不同的科考设备和仪器。
随着上课时间的一天天推移,三个月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时光在不经意间渐渐溜走。在这三个月的时光里,队员们不仅熟练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熟练的设备操作技能,还相互形成了一种紧密配合团结友爱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终于,远航出征北冰洋的日子来临了。新型ai智能大型中国极地科考船“鲲鹏三号”停靠在中国海科院下属的北方港口中,船身通体是鲜红色,整个船体巍峨高大,在初夏时节灿烈的阳光耀下闪烁着金属般的火红光泽。
潜龙带领着全体科考队员们于五月二十号就来到了北方a港口,经过十天在“鲲鹏三号”极地综合科考船上的全封闭实际操作练习后,全体科考队员们已经熟悉了船上的情况,完全进入到科考工作状态中了。
六月一号早上六点半,潜龙和全体科考队员们在北方a港口食堂吃好早饭后,就排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来到科考船所在的码头上。
码头上,欢送科考队远航出征的队员们家属仍和港口职工们围聚在这里。国家海洋管理局的常务副局长刘浩及海科院院长郑飞分别代表国家和海科院做了一些简短的欢送讲话,鼓励科考队要不负重托,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平安顺利地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随后,潜龙代表整个科考队发了言,欢送的科考队员的家人们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全体科考队员一一登上了科考船。
人群中,飞凤双手紧紧地拉着潜龙的双手,一直不停地说着话,她久久不愿松开和丈夫紧握着的双手…这一次出行远航,又将是一次一百多天的漫长等待啊…
潜龙站立在船头,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北冰洋科考之旅的期待。全体队员们服装整齐一致,依次列队站立在科考船的甲板上,他们坚定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深海远洋的决心。
“呜~~~~~~~~”
悠悠长久的一声出航船笛声响彻云霄,回荡在这个北方a港口的海面和码头上。
飞凤恋恋不舍地在码头上不停地向站在船尾甲板上的潜龙挥手作别。…
阳光穿过云层,灿灿万道金光咉射在通红的“鲲鹏三号”极地科考船恢宏壮观的船体上,焕发出一种别致瑞彩的祥光,令人敬仰令人惊诧于这瞬间的光影妙美之中,…。
科考船缓缓驶离了港口泊位区,沿着出港航道向着更加坦荡宏阔的海洋深处进发。
除了船上正在工作的科考队人员外,潜龙和大多数队员们依然站立在船尾,海风吹拂着队员们的脸庞,大家一动不动,继续向着码头上送行的亲人们不停地挥舞着双手惜别在海岸线上;直到远处岸上送行的亲人们变的模糊了,队员们才全部散开,进入到船舶各处。
远方,征途航线迢迢漫长。潜龙站在指挥舱内,他拿起指挥旗,向着船员们传达着各种指令。科考船在海面上破浪前行,向着东南黄海海域航行。
浩浩无垠远航程,碧天湛湛咉鲲鹏。
北冰洋里探险梦,矢志不忘报国心。
鲜红色的“鲲鹏三号”极地综合科考船如同一个祥彩的红色大鹏浩然翔翱在碧海蓝天白云之间,一路向着北冰洋的方向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