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新的危机
作者:南极的狐狸   抗战:坐拥百万钢铁洪流最新章节     
    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此时此刻,身处山城的老江正深陷于这样的情绪旋涡之中无法自拔。
    平津地区竟然已被那林宇成功平定,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节点——整个华北已然彻彻底底地落入了林宇之手。
    眼下这种局势实在令老江心忧不已,因为当前形成的局面是以林宇牢牢把控着各大城市,而八路军则稳稳扎根于小城市以及广袤的乡村地带。
    面对如此格局,老江内心深处充满了抵触与不甘。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宇和八路军的声望与日俱增、愈发昌盛。
    倘若他再不采取任何行动加以应对,恐怕对于北方这片土地,他将会逐渐丧失所有的掌控之力。
    遥想当初,为了实现架空林宇之目的,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看似位高权重的“东北行辕主任”一职。
    然而,这个官职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暗藏玄机,其真实意图无非就是要逐步削弱林宇在华北地区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罢了。
    但事到如今,种种迹象表明这番精心策划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人家林宇的威望不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在华北一带变得日益强大起来;反观自己呢?
    他江瑞源在北方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威望可言,如今这世上之人大多只知晓林宇和八路军的赫赫威名,至于他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人物,则仿佛早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样的状况,无论如何都是他绝不能容忍发生的!
    如今,林宇在华北地区的威望与日俱增,声名远扬。
    面对如此局势,如果江瑞源依旧毫无作为、默不作声,那么外界恐怕会认为他已经廉颇老矣,不堪大用。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江瑞源毅然决然地决定在华南等地区接连调兵遣将,主动出击。
    自从战争拉开帷幕的那一刻起,江瑞源便始终坚守着“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理念。
    他有条不紊地指挥军队,不断收缩防线,集中优势兵力,确保己方有足够的有生力量来应对敌人的进攻。
    这种策略在抗日战争初期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步步为营,稳中求胜。
    然而时过境迁,当下的情况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小鬼子们自身都陷入了重重困境,应接不暇。
    如果此时江瑞源仍然固步自封,一味地采取保守战术,继续压缩战线,那么这就不再仅仅是实力不济的问题了。
    这种消极抗战的行为一旦被公之于众,摆到台面上来,必然会引发众人对其抗战决心和态度的质疑。
    到那时,不仅要重新审视他是否真心实意想要抗击日寇,就连国际方面给予的援助也需要重新考量一番。
    毕竟人家提供援助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借助力量有效地牵制住日军,而绝非是让某些人借此机会作威作福,养尊处优。
    此时此刻,林宇的心思完全不在山城身上。因为平定平津之后,他即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关东军那几十万精锐部队交锋。这让他感到压力如山般沉重。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地方的安全稳定,他还急需大量的士兵来执行任务。而且,刚刚经历过激烈战斗的几十万部队也急需休整和调整。
    那些表现出色、有能力的军官应当得到提拔,以激励士气;同时,一些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也应该享受应有的假期,恢复体力和精力。
    然而,要管理好这数十万的庞大军队绝非易事。若不是有几万训练有素且纪律严明的系统兵协助,林宇恐怕很难掌控住这样一支规模宏大的队伍。
    毕竟,他并非像 101 那样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经验,可以轻而易举地指挥几十万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每一次决策都需要深思熟虑,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实在是耗费心神。
    就在林宇忙于应对这些棘手问题时,旧的麻烦刚刚解决,新的危机却又接踵而至。原本逐渐恢复平静的城市,突然间再次陷入紧张气氛之中。
    这座城市仿佛被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所笼罩,军统、中统、汉奸以及伪军等各方势力如鬼魅般穿梭其中,彼此纠缠不清。
    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犹如一团乱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理清并解决掉的难题。
    特务们更是如同瘟疫一般蔓延开来,不断地发展下线,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深宅大院,都难以逃脱他们的触角。
    而那些军统和中统的人,则沉浸在一种虚妄的安全感之中,自以为随着解放的到来便可以高枕无忧。
    于是乎,他们开始肆意妄为,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假借清除残余鬼子之名,堂而皇之地张贴封条,将百姓的财产据为己有,以此来满足背后主子那无尽的贪欲。
    与此同时,一些利欲熏心的奸商也趁机兴风作浪。他们罔顾国家危亡与民众疾苦,大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妄图通过这种卑劣手段大发国难财。
    市场上原本充裕的物资变得稀缺紧俏,价格飞涨,普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只能在饥饿与贫困的边缘苦苦挣扎。
    索幸林宇老早就有了规划,在这里事情出现的第一时间便是出兵镇压,源源不断的部队进入稳定治安,对于那些扰乱治安的人该关押关押,该枪决枪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