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论善恶
作者:疯神在此   国战:吕布拜我义父最新章节     
    伍兴脸上露出惊喜之色,连忙恭敬地说道。
    “先生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王阳明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缓缓说道。
    “大人之所以对这些设计感到不满意,其实是因为它们显得过于拘谨,不够大气磅礴,缺乏长远规划与扩展的潜力。”
    伍兴闻言,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的光芒。
    沉思片刻后,说道。
    “先生所言极是。如今我们不过刚刚占据这一郡之地,未来的路途还很漫长,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场艰难险阻的大仗恶仗。我心中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将来所有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战士们,都能名垂青史,列于这纪念碑之上。”
    王阳明闻言,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摸了摸下巴上稀疏的胡须,沉吟片刻后说道。
    “所以,大人,基于您的宏伟愿景,我有一个初步的方案,或许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听完王阳明的方案,伍兴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伍兴激动地站起身来,由衷地赞叹道。
    “先生果然大才!此方案真乃神来之笔,定能让纪念碑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之作!”
    商量好了纪念碑的基本设计方案后,伍兴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一块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伍兴回想起前世在网络上浏览到的那些关于心学的争议与质疑,心中一动,决定借此机会向王阳明请教。
    “我对先生的心学理论深感钦佩,尤其是‘致良知’这一核心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不过,我曾听到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个人身处极度贫困之中,若不偷盗就面临饿死的绝境,那么他在此情境下偷窃,是否也能算作是‘致良知’呢?”
    王阳明闻言,微微颔首,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片刻后,缓缓开口,声音平和而坚定。
    “若此人确已陷入绝境,偷窃以求生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确实是他内心良知在特定环境下的体现,可视为‘致良知’。”
    伍兴本以为王阳明会有一番辩解或回避,没想到他竟如此坦诚地承认了这一点,不禁心生好奇,追问道。
    “可是,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因贫困而偷窃,那岂不是会导致社会大乱,道德沦丧吗?”
    王阳明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不迫的态度,解释道。
    “若真到了人人因饥饿而不得不偷的地步,那么这个社会的基础早已崩溃,秩序荡然无存。偷窃所带来的混乱,不过是整个社会崩溃状态的冰山一角罢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公与贫困,而非个体的偷窃行为本身。”
    伍兴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
    “如此说来,善恶岂不是变得模糊不清,没有了统一的标准?”
    王阳明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善恶确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标准。正如自然界中老虎捕食牛犊,这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无关道德评判,因此无善无恶。这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只有当人的内心因立场、情感、欲望等因素而有所偏倚时,才会产生善恶之分,即‘有善有恶意之动’。”
    他继续以老虎吃牛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道。
    “若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视牛为人类劳动的成果和生活的依靠,那么老虎的行为便是对人类财产的侵犯,自然被视为恶。于是,打虎便成为了英勇的象征,老虎则被视为危害社会的猛兽。然而,若从老虎的视角出发,它不过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捕食以维持生命,并无善恶之分。”
    伍兴听后,眉头紧锁,似乎仍有所不解。
    “那么,两个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是否也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善恶呢?”
    王阳明轻轻摇头,又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
    “战争本身确实没有绝对的善恶,但参与战争的人、观察战争的人都有各自的立场和利益。有了立场,自然就会产生善恶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立场和利益,才能做出符合良知的决策。”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一个更具体的例证,但由于尚未恢复全部的历史记忆,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例子。
    伍兴却深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秦灭六国,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普通百姓而言,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无疑是善举;但对于六国贵族来说,失去权力与地位,无疑是莫大的灾难与恶行。
    秦始皇未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对六国贵族的处理不够彻底,甚至任用他们为官员,使恶的力量得以增长,这无疑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因此,二世而亡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伍兴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深邃,仿佛正沉浸在王阳明的话语之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那些关于善恶、立场与良知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他的心田,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阳明见状,微微一笑,知道伍兴已经有所感悟,便又补充道。
    “正如我刚才所说,立场与善恶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微妙的联系。我们既能从一个特定的立场出发,根据这个立场所代表的利益、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推导出善恶的判断;同时,我们也能从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善恶行为中,反推出他所选择的立场。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受其内心立场和信念的驱使。”
    王阳明顿了一顿,语气更加坚定。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场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察世界,评价事物。立场决定了我们的视角,也决定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恶时,我们不能脱离他的立场和背景,孤立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人的行为,也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伍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神色。
    仿佛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在那里,善恶不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与立场、情境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
    伍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与启迪。
    “先生所言极是。”
    伍兴由衷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