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年少时也想乘风上青云
作者:糖多宝   吃我绝户:小渔女她又穷又凶最新章节     
    田埂上,顾二郎抱着顾小满在跟厉寻说话。
    厉寻跟前站着两个小不点,分别是厉川跟厉青羊。
    林嫦儿之前去县城,来去匆匆,并没有同他说过厉大跟厉勉家里的事。
    顾而今天,厉寻在顾家看到两小只的时候还吓了一跳。
    好在,厉川跟厉青羊虽然年纪小,但逻辑能力还不错,自己便能把事情说个大概。
    又有年纪稍长一些的厉青宁在一旁补充,所以,这几天发生的事,七七八八的,厉寻也都明白了。
    林嫦儿又是忙人,他一直没找到时间单独跟她说话。
    眼下见了顾二郎,便好一通感慨,“我是真没想大表哥会混账成这样?
    “如今杏儿姐同大表哥和离,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只是,日后杏儿姐一个人带着川儿……”
    稚子无辜,这一切都是大表哥做的孽。
    顾二郎也是感慨不已,所幸他们家里有三弟妹顶着门户,否则,他也要发愁怎么养活小满跟雨点儿的。
    万事有我们帮衬这样的话,他是说不出口。
    毕竟,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三弟妹给的。
    好在,小满也知道要孝顺三弟妹。
    不过,“你放心,嫦儿没把他们送回娘家去,而是带到临水村来,就不会不管他们的。
    “三娘她,虽然不喜岳母跟大舅,但对杏儿嫂子跟厉川是没意见的。
    “如今杏儿嫂子在咱们隔壁养伤,三娘也还在月子里,自是不方便来往,等杏儿嫂子养好身子,三娘也出了月子,总也能有个帮衬。”
    这点厉寻自然是信的,连连点头说“是!”
    这时,厉川抬头说:“表叔不用担心我们,小川很快能去给姨母做帮工了,小川会努力养活娘亲跟小川的。”
    厉寻摸摸这个懂事的表侄儿的脑袋,看到他耳朵里塞着的药草时,更觉得心疼。
    他大表哥,真不是个东西。
    厉青羊也看着厉寻说:“小叔,等我爹爹好了,就留在小学堂做夫子,我爷奶打算回去把家里的地卖了,先租个屋子,等攒够了钱,就起个新房,我们也会在临水村安家。
    “我爷奶,还有爹爹娘亲也照顾小川哥的。”
    厉寻点了点头,厉大娘厉大爷一向心善,厉勉哥跟厉大嫂也是良善之辈。
    两家原本就是邻居,这般有个照应也是极好的。
    这边说着话,那头田垄上,陈山长还痴痴的看着林嫦儿才种下的蔗头。
    脑袋里不断回响着林嫦儿刚刚说的话。
    “烂了,就不能种了,种了,也长不出新芽来,更长不成好甘蔗。”
    “除了种子本身的好坏之外,种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深了浅了,干了旱了,肥力不足,都不一定能长好……”
    这丫头倒是个甩手掌柜,说完,便哒哒哒跑去田埂上跟那些帮忙的工人聊天。
    陈山长看着林嫦儿在人群里眉飞色舞的模样,又看看围在她身边的一圈人,或是拎着水壶的,或是抱着孩子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这笑容,仿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跟从前他下乡去学子家中拜访时看到的村民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宁海府虽然靠海,但并不富裕,朝廷虽然没有明令禁海。
    但这一带,匪盗猖獗,加上海上气候变幻莫测。
    渔民们即便出海,也是九死一生。
    久而久之,他们更喜欢扎根于田地间。
    偏偏,这一带的土壤也算不上肥沃,农作物亩产总是比不得其他地区。
    这贫弱就这般一代一代积着,许多地方,人们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勉强温饱。
    买不起新衣,更吃不上肉。
    但他今日在临水村所见,却与他记忆里的那些画面完全不同。
    临水村的村民,无论老少,脸上都是带着朝气的。
    邻里之间也相处和睦,见了生人,也礼貌相问。
    毋庸置疑,给这里带来变化的那个人,除了林嫦儿这小丫头,不作他想。
    陈山长负手站在田垄里,眸光扫视过这个眼下暂时安逸的小村庄。
    日头正缓缓下坠,暖黄的阳光落在田埂,山川,大地上,也落在一望无垠的海平面上。
    一幅富饶安康的长卷在陈山长脑海里娓娓展开。
    若是,沿海一线,都是临水村这样,仓廪实,丰衣足食,幼儿老叟皆欢宜,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很难,但再难的事,只要有人敢想,敢做,便有希望。
    那丫头面上谦逊,看似嘻嘻哈哈,但不声不响就能把这村子发展成这般模样,只要她想,她肯,她去做,又有她背后那些老伙计,以及吴大人等人的相扶,未必不能。
    陈山长暗自点了点头,猛地又惊醒。
    他竟然将这样的大事寄希望于一个小妇人身上。
    若是平日,他一定觉得自己是疯了。
    但眼下,心里却莫名感慨,甚至,血液里沉寂多年的初心又隐隐躁动起来。
    读书人,哪个年少时不想乘风上青云,一展壮志宏图。
    奈何生不逢时,草草收场,最后蜗居在书院。
    双耳一闭,再不管天下事。
    年复一年,他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老天爷却给他这样一个惊喜。
    陈山长狠狠阖了阖眼,忽的又睁开。
    只刚刚那几个瞬息,他突然想明白了。
    烂了,不能种了,也长不出新芽来,更长不成好甘蔗。
    他只以为,书院的名声不能坏。
    寒门学子,刻苦研读,本来不易,不是罪大恶极,就多给一次机会。
    却忘了,有些苗子,从根上就坏了。
    他们蝇营狗苟,钻营度日,如那撞钟僧,撞一日,度一日。
    不会有远大志向,更多的是投机取巧,踩着他人上位。
    眼下,受他们霍霍的是云海书院的学子,那么将来呢?
    上京赶考时,点头之交的其他学子?
    若是再叫他们得逞,接下来,受害的不就是他们治下的一方百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他今日的仁慈,何尝不是对那些已经受过祸害的,又或是将来会受他们祸害之人的残忍?
    好苗子,也要有肥沃的土壤,才能扎根,要农民及时浇水剪枝,才能茁壮成长。
    而他,原本就应该是那个剪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