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捷报入京 进兵山东
作者:执笔挥毫绘红尘   执戟战红楼最新章节     
    杨起望着谷中横七竖八的尸体,心中没有一丝喜悦。这场战争,虽取得了胜利,但无数的生命消逝,让他感到一丝沉重。
    “收拾战场,将鲁王和鲁王妃以王爷之礼好好厚葬!”杨起下令道。
    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落魂谷中的喊杀声渐渐平息,只留下一片寂静和血腥。
    这场残酷的战争,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歌,见证了权力的争夺和生命的脆弱。
    远处,天边泛起一丝曙光,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但这片土地上的伤痛,却久久难以消散。
    士兵们将战死的同伴和敌军的尸体一起掩埋,清理着战场上的武器和残骸。
    杨起站在谷口,望着渐渐明亮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这场胜利,是他迈向更高权力的一步,心情也无比沉重。他深知,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还有更多的敌人等待他去征服。
    “传令下去,打扫战场!收拢败兵!”杨起的声音在谷中回荡,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充满坚定。
    杨起站在落魂谷谷口,神色凝重地望着打扫战场的士兵们忙碌穿梭。
    此时,赵昀和南宫策快马奔来,翻身下马后,躬身行礼。
    赵昀率先开口,声音洪亮:“王爷,打扫战场完毕,此次一共收拢得四万败兵!”
    杨起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南宫策,南宫策紧接着说道:“我军伤亡三万多人。”
    听到这个数字,杨起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闪过一丝沉痛。这场胜利,着实来之不易,每一个牺牲的将士都曾是鲜活的生命,为了这场战事付出了一切。
    “王爷,虽然我军伤亡不小,但大获全胜,鲁王蜀王皆已授首,这是了不起的功绩。”赵昀看到杨起神色凝重,出言宽慰道。
    杨起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将士们的牺牲不会白费,这一战,我们为收复失地、稳定局势踏出了坚实一步。”
    稍作停顿,杨起看向南宫策:“你配合冯唐一起写捷报,将鲁王蜀王已经自刎,蜀地平定、收复河南的消息传入京城。”
    他目光坚定,仿佛看到了京城中接到捷报时的振奋场景,顿了顿,继续补充,“并且把我们将继续向山东推进的计划一并写明。”
    南宫策领命:“殿下放心,我与冯唐定会将捷报写得详实清楚,让陛下知晓我军的英勇与战果。”
    一旁的赵昀却微微皱眉:“王爷,继续向山东推进,是否太过急切?我军刚刚经历大战,将士们疲惫不堪,且伤亡众多,需要时间休整。”
    杨起拍了拍赵昀的肩膀,目光望向远方:“子龙,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战机稍纵即逝,如今鲁王已灭,山东方面必然人心惶惶。
    我们若不乘胜追击,给他们喘息之机,待其重新整顿防御,日后再想推进,难度只会更大。”
    赵昀思索片刻,觉得杨起所言有理,便不再多言。
    杨起接着说道:“不过,你说的将士休整也很重要。
    放心,今日回到开封城,本王会让将士们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体力。同时,传令后勤部队,务必保障粮草和军备的充足供应。”
    南宫策点头:“殿下考虑周全,我这就去与冯唐商议捷报一事。”说罢,他转身快步离去。
    赵昀望着南宫策的背影,又看向杨起:“将军,此次平定蜀地、收复河南,陛下定会重重嘉奖。只是,朝堂之上,难免有人会嫉妒将军功绩。”
    杨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本王一心只为国家社稷,为百姓谋福,从不惧那些小人的闲言碎语。
    本王行得正、坐得端,凭借的是真刀真枪拼来的战功,他们又能奈我何?”
    赵昀敬佩地看着杨起:“王爷心怀大义,实乃我等楷模。末将愿始终追随王爷,为王爷效力!”
    “好!有你等相助,何愁大业不成。”杨起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
    不多时,冯唐与南宫策拿着写好的捷报前来。冯唐恭敬地递上捷报:“王爷,捷报已写好,请王爷过目!”
    杨起接过捷报,仔细阅读。只见捷报中详细描述了战事经过,鲁王蜀王的覆灭,
    以及收复河南等地的成果,同时也清晰阐述了继续向山东推进的计划。
    杨起看完,满意地点点头:“写得不错,即刻派人送往京城!”
    一名红翎信使接过捷报,飞身上马,扬尘而去。望着信使远去的方向,杨起大声下令:“全军听令,休整三日,三日后继续向山东进发!”
    “杀!杀!杀!”士兵们的回应声震天动地,士气在这一刻重新高昂起来。
    ……
    昌隆十六年九月初十,昌隆帝如往常一般在乾元殿早朝。太监总管戴权正扯着尖细的嗓子唱喏着朝臣的奏章,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信使满头大汗、衣衫凌乱地冲进殿内,“扑通”一声跪地,高举手中捷报:“陛下,前方急报!”
    昌隆帝原本有些倦怠的神情瞬间一振,急切道:“快呈上来!”戴权赶紧小跑过去,接过捷报,小心翼翼地呈到昌隆帝面前。
    昌隆帝一把抓过捷报,快速浏览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脸上先是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紧接着放声大笑:“好!好啊!杨起果然不负朕望,蜀地平定,河南收复,鲁王蜀王皆已授首!”
    满朝文武听闻,先是一愣,随即纷纷露出欣喜之色,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陛下,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呐!”内阁大臣林荀率先出列,脸上堆满了笑容。
    昌隆帝兴奋地站起身来,在龙椅前踱步:“是啊,朕就知道杨起有此能耐。众爱卿,说说该如何嘉奖杨起和此次立功的将士们?”
    户部尚书秦大人上前一步:“陛下,秦王杨起战功赫赫,此次平定蜀地、收复河南,实乃大功一件。依臣之见,可增加秦王的食邑,赐予他更多的财宝,以彰显陛下对他的恩宠。”
    昌隆帝微微点头:“食邑和财宝自然不能少。杨起为朕分忧,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这些赏赐是他应得的。”
    这时,礼部侍郎张大人也站了出来:“陛下,除了物质赏赐,还应给予秦王极高的荣誉。比如,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特权,以表陛下对他的倚重。”
    昌隆帝抚着下巴思索片刻,笑道:“此提议不错。杨起出入朝堂可不必小步快走,佩剑穿鞋上殿,这是朕对他的特别恩准。”
    “陛下圣明!”众人纷纷附和。
    “那冯唐呢?他协助杨起,也立下不少功劳。”昌隆帝又问道。
    兵部尚书俞大人赶紧说道:“陛下,冯唐智谋过人,此次在战事中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可晋升他为兵部侍郎,掌管部分军机要务,让他能更好地施展才华。”
    “准奏!”昌隆帝大手一挥,“还有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论功行赏,一个都不能落下。受伤的将士要安排最好的太医诊治,阵亡将士的家属,要给予丰厚的抚恤。”
    “陛下仁慈!”朝堂上响起一片赞誉之声。
    昌隆帝心情大好,笑着对众人说:“杨起还在捷报中提到要继续向山东推进,众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林荀沉思片刻道:“陛下,杨起此举甚好。如今士气正盛,乘胜追击,有望一举平定山东。只是,粮草辎重等后勤保障需务必跟上,切不可因补给不足影响战事。”
    昌隆帝点头称是:“林爱卿所言极是。户部要全力配合,确保粮草充足供应。兵部也要做好调度,保证军备及时送达前线。”
    “臣等领命!”众臣齐声应道。
    乾元殿内气氛热烈,昌隆帝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与文武百官热烈讨论着后续的安排,仿佛已经看到了天下一统的盛景。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周朝似乎迎来了新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