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燕国发展近况
作者:畅游书海的书虫   大唐,开局带小公主去现代最新章节     
    “这个黑丝德颂还真是个人才啊,培训第一名毕业,还懂得怎么做基层工作。做一小小的农业技术指导站站长确实屈才了,难怪当地林业局局长多次向州内请功。”
    赵峥看着手里这份巡察使上交的调查报告,有些感慨。
    当初选扶余人去做扶余人的基层的工作果然是对的。
    “大王准备如何嘉奖此人?”马周笑着问道。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开始秋收了,现在不着急。
    等秋收后,黑丝德颂的成绩核定出来,我再提拔,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且我准备把他做成扶余人的模范官员!
    如今各地都在抱怨扶余人难以管理,黑丝德颂的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拿他做文章。
    扶余人难管理的原因,莫过于觉得被外人统治,缺乏上升渠道,现在,寡人给他们上升渠道!
    寡人要让那些扶余人看看,寡人是给扶余人带来文明和财富的君王!
    给寡人好好办事,不仅可以一步登天,还能造福一方百姓,甚至日后名留青史!只要有才能,寡人绝不会吝惜奖赏!”
    马周赞叹:“善!大王治国如此,不愁大燕不兴!”
    赵峥听着马周的马屁,没有任何自得的念头,而是转而问了另外一个问题:“关于金州的土民之乱,宾王怎么看?”
    “土民之乱,乱在人!”马周摇了摇头。
    “王德发此人才能不如中人,且自视甚高,这世上哪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
    赵峥也对金州刺史王德发非常不满。
    “良种虽好,但是百姓愚昧,不会轻易相信,他应该做的是宣传造势,提供利农政策,而不是强压百姓种植。如今搞出民乱,又用武力镇压,还不如黑丝德颂,真是...”马周也忍不住摇头,
    金州是新罗都城所在,说贫瘠那也只是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
    赵峥把金州给王家治理,是看在王家有功的份上。
    而且金州的贵族被赵峥重点关照过,都被拉到大唐去种地去了,又遭遇过倭奴入侵。
    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完全收复民心为己所用,只能说王德发的治理方式有很大的问题。
    根据巡察使给出的报告,金州的推广完全是强行的,所有必须更换新粮种。
    这么搞不出乱子才奇了怪了。
    “后天朝会敲打敲打王仲琳,等今年的模范官员报道出来,他们如果还不知道改进,就废了王德发,让他们重新选人。”
    要不是承诺了五年之约,赵峥真想现在就把王家收拾一顿。
    这么多刺史,就金州搞出了民乱!
    蠢才!蠢才!
    “除尚州比较亮眼以外,梧州陈若琳,全州杜德言也做的不错。
    其中陈若琳的胆子是最大的,梧州的土地收归国有也是最顺利的。
    春耕时,他敢提供无息贷款给村集体,如今大概有六成的地区都种上了新粮种。
    农业技术指导也做的相当不错,目前还没发现太大问题。”
    “寡人也看到巡察组的汇报了,陈若琳此人倒是个人才,资源方面可以相对倾斜一些给他。愿意好好干的,我自然不吝惜支持。”
    根据约定,前三年赵峥是不收地方税赋的,刺史收不收看他自己,中央不管。
    所以前三年在农业的投入可能是赵峥的纯投入。
    但是三年后,这些地方的税收就不再是这些刺史说了算了。
    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儿利益没什么意思。
    如果不是如今还摆脱不了农业经济的桎梏。
    赵峥都打算彻底取消农业税了。
    这边决定了后续对几个州的政策支持后,赵峥继续处理政务。
    “大王,工部尚书谢云上书,如今焦炭、铁产量有些过剩,需要约80个一吨级的转炉来缓解。”
    “大王,民部尚书杜腾奏请新增三座钢铁厂,将产能扩大三倍,如今因为农业免税政策,钢铁厂已经成为国家收入的支柱产业了,预估将占据全年岁入的7成。”
    “大王,礼部尚书王贞琳上书,靺鞨首领想与我朝互市,换取铁器。建议大王回绝。”
    “大王,教育部部长陈仲廉申请八百万贯,用于学校建设,同时还需要扩招啊3000-4000名教师。”
    “大王”
    几个内阁学士不断的帮赵峥把有效信息提炼出来,汇总给赵峥定夺。
    “文件递给寡人看看!”
    “诺!”
    赵峥接过奏折开始一一批复。
    增加转炉80个?
    “准奏,7月20前到位,务必7月15日前协调好安装位置!”
    杜腾这个奏章写的什么东西?一点规划都看不到!
    那就批复“你列个计划给寡人,何处选址?运输需要建设多少节铁路?预估投入的人员,钱财。”
    下次再写这种假大空的东西,拉出去打5棍再说!
    “靺鞨想交易铁器?让他们滚蛋,寡人自己都不够用呢!”
    “大王,我们是否应该出具一个禁售物品的诏书?我国如今钢铁产能越来越高,价格势必下降,到时不免有人将铁器贩卖到北方。”
    马周自然也听到了内阁学士的汇报,关于禁售铁器他觉得势在必行。
    “可,宾王让人拟个条陈上来。”赵峥也觉得自己确实有疏漏,自然不会反对。
    接着看教育部陈仲廉的折子。
    在12个州,每州建设两所学校?八百万贯?
    什么学校一所要近40万贯?
    24所学校招聘3000教师?
    五年义务教育,用的了一所学校一百多个老师?
    这个陈仲廉,你特么的有没有脑子!
    “建设的学校的规格已有定制,自己去找工部支取,不要信口开河。
    地方州县的老师招聘,要学会发动当地的刺史、教育局局长。什么都要寡人来给你安排好,那我要你跟那些教育局局长干嘛?再这样写,你们就都给我滚蛋!”
    这个陈仲廉,有没有脑子?不行还是重新物色一个教育部部长得了。
    几个内阁学士,捧着赵峥批完的奏章拿到马周那边复审去了。
    是的,赵峥成立了内阁。
    如果说朱棣的内阁是因为事情太多了,又没有宰相帮忙分担。
    赵峥则是纯粹的因为看奏章太费劲,不得不得找人来干这个活儿。
    赵峥实际算起来并不算忙。
    宰相马周可以帮他分摊很多工作。
    如今赵峥亲自在抓的只是大方向,与去现代采购工业需要的必须设备。
    其他的具体落实下去,则是马周去安排。
    内阁一共4个学士,正六品的小官。
    没有任何决策权,相当于赵峥的秘书。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靠近权力中心的人,哪怕他原本没有任何权力,他渐渐的也会拥有权力。
    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就是这个道理。
    赵峥可没打算让内阁的阁臣成为事实的宰相。
    赵峥的想法是后面宫内再培养一些女官和太监。
    内阁本来也不是正式机构,自己也不需要他们做决策,不如就多掺些沙子。
    内阁学士、女官、太监三方互相监督,防止内阁与外臣勾结蒙蔽信息的传递。
    甚至如果后宫的妃子愿意来内阁帮他处理政务,他也是欢迎的。
    赵峥只需要每天的信息是畅通的不被蒙蔽的就行了。
    该怎么决策那是他跟马周以及那些常参官的事情。
    “大王,如果是觉得看奏章不便,为何不开经筵?”马周旧事重提。
    “也可。”赵峥无奈。
    5月份中旬的朝会,赵峥发过一次火,要求用白话写奏章,结果被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对。
    反正大王您打我骂我我都受着,就是改不了!
    我这一身才学乃是圣人所遗,怎能用大白话来写?
    那段时间气的赵峥够呛,当时就发誓,等自己的人培养起来了,这些迂腐的官员都得给自己滚蛋。
    后面没办法,只能成立一个内阁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如今马周提出开经筵,赵峥觉得自己也是需要学习了,开就开吧。
    想着今天尚州右林县做的不错,赵峥打算赏赐一下。
    “苏少峰!”
    “臣在!”
    “拟旨,赏赐右林县农业局局长王振邦、右林县小林乡农业技术指导站代站长黑德颂,绢百匹,缝纫机一台,高档自行车一辆。”
    “诺!”
    “赵德~”
    “大王,老奴在~”
    “去找王后支取一批冷饮,今天暑气重,寡人赏赐所有京官员吃冷饮!”
    “诺~”
    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赵峥留马周跟他一起吃饭。
    就在两人吃饭时,远在倭奴国的苏定方,放飞十几只信鸽,飞往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