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瓜子
作者:萧小啸哈哈   直播之从香菇开始的科普最新章节     
    康强有点惊讶的看着戈奇,没想到戈奇说起这些知识来还挺流利的。
    而戈奇看见弹幕说的话,也是笑着点了点头。
    “说的没错,我们现代吃的西瓜和大板瓜子,其实都要归功于农业育种。
    为了获得更大更饱满的瓜子,在农人特有的引导下,于是西瓜走上了自己的分化之路。
    一些口感吃上去愈发爽脆甘甜,而另一些则始终绵软寡淡,瓜瓤也被种子抢尽风头,所以连名字也从“西瓜”变成了“籽瓜”。
    像在清朝光绪年间,籽瓜便频繁的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乡土志中,而其中得到的描述也大同小异。
    例如“味淡”、“瓤不堪食”、“子大而多”、“专取其子”……
    因为一切都是为种子服务,所以籽瓜瓤的口感和味道,完全无法与它在水果店里面的亲戚们相比,但是绵软清淡的特性也让它成为了另一种风景。
    通常到了收获的季节,瓜农便会将籽瓜堆在路旁,以供口渴的路人随意取食。
    而肉质松软的籽瓜可以被路人轻易的徒手打开,这就直接免去了切瓜的麻烦。
    并且更为便利的是,由于籽瓜糖度仅有西瓜的20%,所以人们甚至还可以把打开的籽瓜分为两半使用。
    掰成大小两瓣,取其中小的的瓜瓤擦洗双手,然后再用洗干净的手挖食大的那一瓣。
    然后在补充完水分之后,路人把抖落的瓜子留给瓜农,自己吃饱喝足的回家。
    一个省去了剥瓜取籽的过程,一个吃饱喝足补充了水分,可以说双方皆大欢喜。
    别的不说,光是可以用来“洗手”的这一项神奇技能,就让西瓜直接望尘莫及。”
    [渣男就是:真的吗?这还能洗手?]
    [宿舍就你:能用来洗手就说明不甜,所以口感什么的也不用想太多了,估计不好吃(笑哭)]
    [电话手表我不:的确啊,连苹果这么无聊的水果吃完都要洗手,吃完不用洗手的我都不敢想他味道(捂脸)]
    戈奇则是呵呵一笑,想起之前自己被同学推荐吃了籽瓜,那个口感……聊胜于无吧。
    “接下来再说葵花籽,相比较真正的瓜子,葵花籽几乎是个全方位都作弊的选手。
    论起口味,葵花籽的母亲——食葵,可是现在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的亲姐妹,其身上丰富的油脂可以说时刻都在发出“真香警告”。
    而论起形状,中间膨起、外壳带有纵向棱柱的葵花籽会比西瓜籽更好嗑,并且更不易断。
    再论起采收难度,跟包藏种子的瓜类比起来,成熟后顶着巨型花盘,将种子全部暴露在外的向日葵就显得尤为慷慨了。”
    [手机是不是:这样看一下,好像没什么植物比向日葵还要慷慨了(笑哭)]
    “再说一下国内瓜子的历史,前面说到西瓜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至少一千年。
    但是说到中国最本土的瓜子,那还是要数吊瓜子,或者叫做“栝(gua)楼籽”,或者叫“瓜篓籽”,或者叫“果臝(luo)籽”……
    唔……大家应该也能听出来,后三者显然是同一个词的发音变体,不过在现在“栝楼”二字已经成了学界认可的通用名。
    一个物种的名称能在一个地方顽强地流传数千年,几经迭代后却仍可流传,这便可见栝楼的根基在中国到底有多深厚了。
    早在先秦的《诗经·豳风·东山》里面,栝楼就开始以野草的形象出现了: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说的是当时一个远出征战多年的战士回到家,发现屋顶已经爬满了栝楼这种植物。
    而西汉的《礼记·月令》也提到: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这个王瓜是什么呢?
    东汉的高诱是为它进行了专门的解释:王瓜,栝楼也。
    而带着“荒颓”和“繁盛”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栝楼年年生、年年熟,也让我们嗑上了祖先嗑过的瓜子。
    现在虽然吊瓜子的名气不大,主产区也只在浙省、皖省一带。
    但是在其爱好者眼中,栝楼是丝毫不逊色于西瓜籽、葵花籽的珍藏小吃。
    对比西瓜籽,吊瓜子的形状会比西瓜籽更立体,嗑的时候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瓜子和两排牙齿垂直。
    而且吊瓜子的瓜仁虽小,但是胜在饱满圆润,还比西瓜籽多一些油性,又比葵花籽少几分燥气。”
    [电话是不是:突然家里的小吃被提到了嘿嘿(害羞)]
    [电话手表:大家注意,是栝楼,吊瓜子叫做栝楼,贼好吃,强烈安利!]
    戈奇也是轻笑一声,带着笑意的声音又缓缓响起。
    “在中国吃过的各种瓜子里面,数南瓜与中国的交情最浅。
    这是因为南瓜的历史进程其实与向日葵十分相似,从明代嘉靖中叶开始,南瓜在中国史料中的存在感才开始增加。
    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里面收录了935种明代方志,其中有118种就提到了南瓜。
    而赣省、皖省、鲁省、冀省的南瓜记录更是丰富,这也让人有理由相信,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南瓜在中国的第一条“绿色通道”。
    可能是有栝楼籽、西瓜籽口感的良好示范,中国人没什么难度便接受了南瓜籽。
    在清朝末年,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主持纂修《兴义府志》,其中就提到南瓜子。
    郡人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
    并且在同一时期,上海、浙省一带的地方志中也出现了南瓜籽“香美可食”的记述。
    到了民国,南瓜子的人气开始一路走高,最终到了“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的程度。
    哪怕一直被当做西瓜籽的替代品存在,南瓜籽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为与“肉不堪食”的籽瓜、“籽不堪食”的西瓜不同,在南瓜籽的世界里,不仅有黑省宝清的大白板瓜子这样的专业产子选手,大部分的蔬食南瓜也能做到“长肉结籽两不误”。
    并且在海水之中,还藏着最特殊的“瓜子”。
    像是锥螺、寻氏肌蛤、虹光亮樱蛤等等,在海鲜大排档的菜单上,这些壳类物种共享同一个名字:海瓜子。
    它们小巧、易食、平价,清水煮出鲜美,辣炒赋予风味,再配上啤酒和晚风,就是一场亲切踏实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