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你说咱们该怎么做呢?
作者:加糖的小芋圆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最新章节     
    “你这个家伙,就不能消停消停吗?”
    “难道非要搞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才甘心吗?”
    “咱怎么早没有看出来,你竟然如此的胡作非为?唉,咱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竟然会想把皇位传给你,真是咱这辈子犯下的大错!”
    朱元璋被人搀扶着,坐在椅子上,对着朱权破口大骂。
    一旁的卓敬高傲的抬起头,像是一个斗胜的公鸡。
    朱权乖巧的低着头,听着朱元璋的训斥,又偷偷看了卓敬一眼,脸色十分不满。
    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没想到竟然学会告家长了啊!
    朱权急忙解释道:“父皇啊,你可不能听卓敬的一派胡言,本王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眯着眼睛,平静的说道:“卓敬所言,咱听得清清楚楚。士绅一体纳粮,这也像你这个家伙提出的想法,但是决不能推行!”
    朱权愕然问道:“为什么?父皇啊,只要能顺利推行政策,咱大明的国库会瞬间充盈起来,就算像隋炀帝那样大兴土木,也不会把大明搞垮!”
    朱权的一句话,透着满满的昏君味道。
    不禁让朱元璋的脸更黑了。
    “你久居边塞,没有遇到过强大的士族,不知道士族对国家意味着什么……这个政策不准再提,也绝对不能写奏章,免得引起朝堂风波。”
    “好!”朱权立马答应了下来。
    朱元璋看了朱权一眼,眯眼道:“就算你当了皇帝,也不准施行!”
    朱权有些犹豫,迟疑道:“没问题!”
    朱元璋更诧异了,说道:“那你发誓,不对,应该写一份誓言。呵,别想等着咱死了,然后你再轰轰烈烈的搞什么士绅一体纳粮,别想了!”
    朱权的脸顿时垮了下来,不满道:“为什么啊,父皇,这明明是件好事啊!”
    “好个屁,你欲要与天下为敌吗?”
    “你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有几斤筋骨,再看看身边的这些人,朝堂上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出身士绅?就连这个卓敬,虽说家道中落,但也是寒门出身!”
    这个时期,阶级的跨度非常大。
    普通百姓的人家,永远也逃不掉当牛马的命,小时候放羊,然后攒钱娶媳妇,生孩子,然后孩子再放羊……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以如今的视角看,读书识字这种很普通的事情,却是古代普通家庭出身的孩童,一生都梦寐以求的。
    士绅一体纳粮,是要刨了这些士族的根,将这些士族的待遇全部降低,降到和普通百姓一样,那他们能同意才见鬼了!
    卓敬很不好意思的看向朱权,挠头道:“殿下,臣确实是士族出身,不过臣对于士绅一体纳粮并无恶意,只是担心会引起天下震动。”
    “这说明懂事的官员有不少啊……”
    “你压根就不懂,这件事会引起多大的震动!就算用强压逼迫士族让步,然后呢?勋贵是不是也要纳粮,还有宗室,又该如何?”
    “皇帝这个位子,本就是士族、勋贵、宗室共同推举出来的,你一次性全部得罪了,谁还坚定的支持你?你难不成真想当个孤家寡人?!”
    看着暴跳如雷的朱元璋,朱权的神情变得十分愕然。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
    满清的雍正敢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是因为顺治和康麻子时期,把有骨气的汉人全杀光了,杀的天下战战兢兢,不敢言语。
    最重要的是,满清的基本盘从来就不是士族,而是八旗子弟。
    只要八旗子弟拥有战力,掌握着朝堂的话语权,那些汉人士族就只能像牛羊一样,任由满清鞭打。
    唐朝的基本盘是关东士族,宋朝的基本盘是士大夫,可是大明呢?
    大明后期的士族不再信任朝廷,武将勋贵基本上被杀的一干二净,至于宗室……数百万的朱家宗室子弟,犹如肥羊一般,不堪一击。
    这也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
    看着朱权不再反驳,朱元璋深呼一口气,沉默了半晌,无奈道:“朱权啊,除非你只想当个黄巢,把一个个士族押到黄河边,杀他个百万人,全部杀光杀净,此事才能做成。”
    “不然,你就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永远不要再提了,答应咱,好吗?”垂垂老矣的朱元璋,最终却以非常柔软的语气告诫朱权。
    他生怕朱权做了什么不理智的行为。
    朱权低下头,抿了抿嘴,朱元璋露出了笑容,然后在太监的搀扶下,慢慢走出房门,不过还没离开时,后面却传来一道异常坚定的声音。
    “一个强壮的人,身上长出了脓疮,难道因为担心危险,就放弃治疗,任由这个脓疮扩散,最后危及自己的性命吗?”
    “父皇年幼时,被士绅百般欺凌,可曾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
    “父皇从军时,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皇帝梦?还是为了那点微薄的粮饷?亦或是,为了心中的道义,为了百姓能吃上一口饱饭?”
    朱元璋脚步一定,佝偻的身子竟然在颤抖。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皇位易主之事屡见不鲜。
    那些徒有野心,只想着满足一己私欲、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即便一时凭借着阴谋诡计夺取皇位,也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而那些能够名垂青史、开创盛世的皇帝,无一不是着眼于天下的安定、苍生的福祉。
    朱元璋想起他小时候,住在一间破旧不堪的茅草屋,四处漏风,每到刮风下雨的日子,外面是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屋内则是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等到十七岁的时候,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随后又遭遇了蝗灾和瘟疫,天灾人祸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这场灾难中,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相继饿死,半个月内,他接连失去了四位亲人,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为了一口饱饭,他只能出家为僧。这么多年,他看到了农夫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却依旧食不果腹,看到了工匠们日夜操劳却难以维持生计,看到了商人在重税与苛政下艰难营生。
    为君主者!
    当为这天下谋太平,为这苍生求幸福。
    “你说一说,我们该怎么做呢?”
    朱元璋扭过头,苍老的脸上,满是严肃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