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粮食减产
作者:小懒懒懒   穿成老妇后的古代农家养娃日常最新章节     
    到了七月份,已经过了立秋,稻田里的水稻开始成熟。
    稻田里的水,是人工挖了沟渠,从河里引水灌溉,倒是比耕地省力些。
    今年的稻谷没有去年的谷子饱满,减产是肯定的,但是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还是很开心。
    减产,也还有些产出,那些受灾严重的地方,颗粒无收,连家园都被毁灭了,对比起来,他们已经很幸福,很该知足了。
    不过大家的高兴也没延续几天。
    刚把稻谷收割回去,官府就贴了字报,鼓励大家捐钱捐粮食,帮助受灾的地区渡过难关。
    洪水退去,官府号召流民返乡,重建家园。
    洛云宜也收到了舒二牛送来的租金,全部都是粮食。
    两亩稻谷今年才收了530斤稻谷,比去年减产了一百多斤。
    三亩半耕地全部种了红薯,收获了1000斤,也减产了两百多斤。
    四六分,洛云宜分四,得到了212斤稻谷,四百斤红薯。
    那么多红薯,洛云宜根本吃不了,就用两百斤红薯和舒二牛换了一百斤土豆和六十斤玉米。
    土豆和玉米产量本身就比红薯低,不能按照1:1的比例兑换。
    今年村里就很少有人卖粮了。
    粮食减产,上头还要求捐粮,本来就勉强够一家人的口粮,现在根本就不够吃,别说往外卖粮 有些人家还得花钱买粮食吃。
    洛云宜也在买粮。
    洛云白那边会帮她买一些,还在袁山生那边定了一些粮食。
    两边加起来也不过三五百斤,还是一半细粮一半粗粮的比例。
    ……
    镇上一户两进的宅院里,胡子明趁着夜色掩护,扛回来一袋粮食。
    是的,几经辗转,他们还是又回到了洛水镇。
    现在胡子明也不说买地盖大房子的话了,在中人的介绍下买了个院子,简单修补后就搬了进来。
    他们没有回北边,之前离开洛水镇,就去了旁边的川省,在一个村子里买了地,房子都盖好一半多,结果就遇上了地动。
    非常不幸运的是他们盖的房子,没有在地动中保留下来。
    那一片区域,十几户人家的房子,在地动中被“吃”了。
    地动一来,大家就赶紧往外跑,只来得及拿一些细软金银。
    地动持续的过程中,有人亲眼看到地上裂开一条巨大的缝隙,那些房子往缝隙里倒,地动结束后,那条缝隙又合上了,就像是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之前在那片土地上盖的房子,全都消失了。
    胡子明和洛云宁吓得半死,这时候哪里还顾得上心疼买地买材料的钱,只觉得死里逃生,立即就收拾了行李,离开川省。
    往南有洪灾,北边也受了灾,他们思前想后,还是回到洛水镇上,这边虽然也有些干旱,但是几方对比,这里竟然是目前最适合停留的地方。
    “粮食又涨价了。”胡子明放下粮食,唉声叹气。
    现在粮店里每人限量购买粮食,想买到更多粮食,只能悄悄找人帮忙,粮食价格比正规粮店价格更高。
    他们刚刚搬来,除了一些积蓄,手里没有余粮,粮食再贵,也得买一些存着,免得哪天连饭都吃不上。
    “早知道就不出去折腾那一圈了,浪费了多少银钱啊。”洛云宁开始心疼钱,买地,请人盖房子,买各种建筑材料,有那些钱,就算粮食价格再高,他们也能买上几百斤。
    现在全部打了水漂一样。
    “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再计较也没有意义,等家里收拾好,备上一些礼物,还是要跟亲戚们走动起来。”胡子明也心疼那些钱,甚至心里有些埋怨洛云宁,若不是当初她阳奉阴违,回来又不知轻重地得罪了大家,他们怎么可能会选择去川省买地建房。
    兜兜转转最后还是不得不又转回来。
    洛云宁这次没再倔着脾气,地动时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真的太差了,她实在不想再体会那种滋味。
    这会儿服了软,胡子明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做。
    再次上门,胡子明和洛云宁姿态放的很低,他们第一个登门的对象是洛云宁的亲哥哥。
    关系坏了再想修补,很费劲,但是为了在这边能生活的便利些,明知费劲,也得努力修补。
    胡子明最想和洛云峰打好关系,毕竟他是个举人,出去办事说话,也能有点分量。
    不过他若是直接跳过洛云宁的亲哥哥,会让人觉得他们没有规矩,只能耐着性子一家一家走动拜访。
    洛云宜倒是没太关注这些,因为她很忙。
    村里的河流还没断流,但是水位下降不少。
    流动的水变少了,鱼塘的养殖密度就显得有些大。
    要把里面的大鱼捞出来晒成鱼干。
    村里的人也很忙,忙着耕地,忙着种地。
    妇人们也不再闲聊,背着背篓挎着篮子上山,采野菜,摘野果,只要是能吃的,他们都要带回家。
    唯一让人高兴的事情就是官府还是蛮给力的,把流窜到此地的流民都给集中送回去了。
    没有外乡人饿红了眼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大家心里也松一口气。
    一直防备着他们,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大家也会觉得累。
    除了积极准备食物,家里还有一些变化。
    阿山和阿水进城一趟,带回来两个四五岁的男孩。
    两个孩子饿的只剩皮包骨头,他们的父母是流民,已经返乡了,他们是被父母遗弃在这里的。
    为了让这些流民返乡,官府确定了返乡名单,然后按照人口分发口粮和路费,才把人打发走。
    拿到粮食和路费后,有些人就连夜收拾东西上路了。
    被遗弃的,大多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没有劳动力,被人嫌弃累赘。
    “太太,这两个孩子根骨极佳,我想把他们培养出来,以后护卫家里。”
    他们来时就说过,不会永远留在这里。
    即便他们对这里已经有了归属感,他们也不愿意永远屈居人下。
    以后肯定是要离开的,他能做的,就是在离开之前,给洛云宜多培养一些能用的人手。
    也算全了大家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