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老赵的婚礼
作者:钱富贵er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最新章节     
    “有了钱财方面的问题,保不准就要有人一切向钱看了。”李复说道:“或许两位会说,在书院招人的时候,一定要看品德如何。”
    “就这么说吧,古往今来朝廷的官员,都是要看品德的,贪官少了吗?”
    “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那书院长此以往,总不能一直都这样,泾阳王府难道要一直补贴书院,书院离开了泾阳王府,就开不下去了吗?”颜思鲁蹙眉。
    “没事,以后就算是没有泾阳王府,也会有朝廷,没有朝廷,也会有其他办法。”
    “眼下只是一切刚刚开始而已。”李复面带微笑地回应着:“往后书院分院一开,步入正轨之后,有很多事情,都是能够挣钱补贴书院的。”
    “比如说工学院一开,研究出什么新的东西,学生要有奖励,但是研究出来的这个新的东西对外,是不是要收钱?”
    “再比如说,农学院,万一以后要是研究出什么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了,又或者是研究出什么新的种子了,不跟百姓收钱,那是不是也要上报朝廷,向朝廷收钱?”
    最大的挣钱对象,是朝廷。
    李复心心念念的惦记着国库呢。
    “还有其他,有什么新鲜的好东西,老百姓享用不起的,给长安城里的那些达官贵人,他们好意思不掏钱吗?
    真要是说好意思,那我可要看看,谁家这么不要脸,好给他广而告之。”
    此言一出,陆德明和颜思鲁都沉默了。
    大户人家,明面上,要脸。
    开设书院的这位副院长,泾阳王殿下,实际上,也有几分无赖做派嘛。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将来可以放心的就是,书院,吃不着亏。
    有些人,吃亏就吃亏在太过于看重面子。
    陆德明想到此处,看了一眼颜思鲁。
    不过,这个事儿换个说法,也叫文人风骨。
    “分院的事情,很重要,明年的话,这边附近要建造行宫,书院的三期工程,还要往后推,就算是明年开设分院,也是要在目前书院现有的院落里改造出分院的学堂来。”李复思索着:“最少要后年甚至大后年了。”
    “不过好在,第二批学生,第三批学生什么的,中间差着年份呢,第一批学生,到分院之后,分到各个科目下的人数不会太多,事情还有缓冲的余地。”
    庄子上的工期紧挨着,但是一点也不碍事,事情一件一件的做,排好序就是了。
    如此一来,也算是井井有条。
    “太上皇的行宫,有工期吗?”陆德明问道。
    “得两年。”李复如实回答:“这还是因为阎立德他们早就将图纸给弄出来了,而且,现在就已经开始提前安排能够安排的事情,尽量节省时间了。”
    “这要是换了别人,两年都干不出来。”
    “好歹是太上皇的行宫,不能差事儿吧?我那宅子都建了快三年了,要是太上皇的行宫,还赶不上我那宅子的,那我真是.......”
    李复用手掌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他只是个郡王,而李渊,是太上皇。
    差着等级呢。
    而且,李复这个侄子是真心实意的想要给叔叔修个度假用的行宫,能凑合吗?
    钱都花了,事都办了,那不得办好了?
    如果说糊弄的话,那钱不白花了吗?还能表示出李复这个孝顺侄子的心意吗?
    那就不能够了。
    “说的也是。”陆德明感慨一句。
    他住在庄子上的这两三年,也是亲眼见证了泾阳王府花钱如流水。
    真是花的比流水还快呐,跟大坝决堤一样。
    但是人家也挣钱。
    茶叶生意的利润,旁人是想象不到的。
    不仅支撑了泾阳王府,还让宫中富裕起来了。
    最直观的就是逢年过节,宫中给群臣的赏赐,那跟以前都不一样了。
    以前,也不好意思说宫中抠抠搜搜的。
    因为朝臣也都知道,国库紧张,陛下的内帑,也不富裕.......能发的出来,就算不错了。
    “关于书院,分院什么的,两位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写下来,到时候咱们还是坐在一块,商议商议。”
    “以前这书院里,商议事情,就只有我跟老陆,俩人有时候还两种意见呢,如今颜老先生也来了,三个人商议,比两个人强。”
    群策群力嘛。
    李复在读书方面,着实没有什么天赋,但是这两位就不一样了,天赋型选手,还比正常人更努力,条件更好。
    读书,教书,这俩人,都是行家。
    “好,那我们两个,也就听从怀仁的安排,有什么想法,到时候就尽管提了。”
    见颜思鲁在书院里乐不思蜀的,李复也就放心了。
    颜思鲁这老头儿,甚至将自己的儿子也留下来了。
    要让颜相时在书院里给他们两个老人家跑跑腿,办办事。
    可怜颜相时,岁数也不小了,而且身体还那样,还要被亲爹使唤。
    这也就是亲爹啊。
    但是听老陆那意思,让颜相时多干点活儿,反而是好事。
    再加上颜相时在庄子上,陪伴自己的老父亲。
    这事儿,整挺好。
    李复琢磨着,带着伍良业离开了书院。
    “郎君,咱们现在去庄子上吗?”伍良业问道:“昨天我听石头说,今天庄子上,赵叔的新房子那里,要搭青庐。”
    “才开始搭建吗?”
    “很多事情都是要头一天忙活的,不过好在咱们这边人多,大家都搭把手,办事儿也快,材料什么的,都是提前准备下的,今天青庐就能搭建好,这东西,提前搭建了,也不好。”
    李复微微颔首。
    “行,那咱们就过去看看,今天老赵和陈娘子都在忙活他们成亲的事儿呢,柳娘也去了。”李复念叨着。
    “别说柳娘了,石头也去了,还有宅子里不少人,都去帮忙了,老宅子那里,也腾出了不少人手呢。”伍良业笑道:“昨天我们跟石头坐在一块,稍微喝了点酒,石头就跟我们说这事儿呢。”
    “这小子.......”李复无奈一笑:“那今明两天,庄子上可就热闹了。”
    “对了。”
    李复突然想起一件事。
    “关于陈娘子她的事情,我还没仔细了解呢,只知道自己带着孩子过了好些年,早年间,死了男人。”李复问道:“她娘家人呢?怎么,离着咱们这儿还挺远?”
    “娘家人啊,不能说是没有吧,只能说是够呛能找到了。”伍良业解释着:“听石头说,陈娘子也不是这边的人,当初跟着父母逃难过来了,到了这地方,老杨家给了她家一些吃的,她就被她父母留下来,嫁给了老杨家的儿子,也就是杨大壮他爹。”
    李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人家给口饭,然后给人家一个媳妇。
    这样,自家女儿能在灾荒年活下去,也报恩了,一举两得。
    命运弄人呐,谁能想到,陈娘子在老杨家,也没过上几年好日子,杨大壮他爹就撒手人寰了。
    不过,倒是给老杨家留了根苗。
    “当年长安城周围,不少外地逃难的过来,不过,天下安定之后,都就近上了户籍,官府重新给他们分了土地,也就在长安城附近安顿下来了。”
    “这要是搁在以前,长安城周围哪儿有地方能接纳他们?”伍良业也是感慨:“打仗打了这么多年,人都打没了,长安城周围都地广人稀的了,外地迁过来的,能安置的就给安置了吧,好歹是大唐的国都,周围要是没人怎么能行?”
    “不过,哪怕是到了武德年,这周围的百姓过日子,也都是提心吊胆的,不说其他,草原上的突厥人时常过来打秋风,陛下又生气又无奈。”
    “当年不是个跟草原上正面对决的时候。”
    伍良业当年做暗卫,为秦王府刺探消息,干脏活儿,知道的也是不少。
    只是一些事情,放在当年算是秘闻,但是放在现在,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禁忌,就算说出来,也无伤大雅。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往庄子上走着。
    到了庄子上老赵的新家,远远的就看到周围十分热闹,人影绰绰的,都在忙活。
    搭建青庐的人吆喝着,指挥着。
    眼下,青庐已经搭建了一半了。
    上午就能将这事儿给弄好。
    老赵的婚事,在李复的授意下,也是办的大张旗鼓的,到时候来的客人也肯定不少,青庐搭建的要大,不然到时候席面安排不下,那可就丢人现眼了。
    一桌八个人,得摆上几十桌呢。
    庄子上的人要请,乡里乡亲的,当年都是一块苦日子熬过来的,相互之间的情谊非比寻常。
    王府两卫,给他们在军营里加餐就够了,用不着到这边来吃。
    要是拉到这边坐下吃饭,好家伙,那一千多号人呢。
    这是成亲啊,还是阅兵啊。
    书院那里,老陆要带着颜思鲁来吃席,说是要让颜思鲁感受一下庄子上的风土人情,既然都到书院教书,住在庄子上了,那就不要端着什么架子了,大家伙儿坐在一块乐呵的不挺好吗?
    给书院准备了三桌,用来安排书院来参加婚礼的先生们。
    另外,老赵在长安城里也有几个朋友,到时候也会过来,要单独安排一桌。
    老赵成亲的消息肯定是提前递给他们了。
    不管是出于私交也好,还是他们的主家冲着泾阳王府的面子也罢,都会让他们来的。
    有的甚至还会主动来送礼庆贺。
    长安城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想要打开交往圈子,那就要在事情上,上赶着去网上贴,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熟络了。
    宅子外宽敞的地方全都收拾出来了,青庐搭建的很大,外面要支很多桌子,卫生什么的,都要提前打扫。
    空地上,连临时的厨房都支起来了,柳娘在指挥着几个人安排着搭灶台架锅。
    在外头现垒土灶肯定是不行,所以当天做饭,用的全都是木炭。
    临时的厨房周围要用木板全都遮挡起来,沿着围墙搭了挺大的一片,人多,做饭的也累,到时候宅子里的厨子,帮厨,小厮,全都要过来帮忙。
    李复两口子当天也要到,而且还要全程见证呢。
    李复和伍良业两人来到这边,周围的人见到两人纷纷打招呼。
    老赵在宅子里外忙的脚不沾地,在这边干活儿的人,许多事情都要询问老赵,老赵也是焦头烂额,不过好在一切都很顺利。
    陈娘子则是在自己家中,准备出嫁的事宜。
    杨大壮最近两天没有去书院,在家里帮衬着做事。
    自己的母亲,没有娘家人主持,老杨家,也就剩下他这一根独苗了,老人家前些年已经去世了。
    “娘。”杨大壮看着自己的母亲在收拾着屋里的一些旧衣裳。
    陈娘子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儿子。
    “怎么了大壮?”
    杨大壮摇摇头。
    “也没什么,就是突然很感慨。”杨大壮脸上挤出一个笑容。
    “大壮,你心里要是不得劲,就跟娘说,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你心里实在是过不去这件事,娘就算是得罪了人,也不会再往前走一步。”
    大不了,往后当牛做马的,给人家赎罪就是了。
    她如今就这么一个儿子。
    杨家对于她来说,是婆家,也是曾经的恩人。
    如果没有当初杨家的一顿饭,别说是自己了,便是父亲母亲和弟弟,也都饿死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父亲母亲和弟弟,过的好不好。
    是否在当年那个混乱的世道里,活下来了。
    按理说,都走到长安周围了,在长安城周围安顿下来,等着官府救济一二,日子多少也能凑合过下去。
    可是这么多年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她没有离开这个庄子,父亲母亲他们也都知道自己在这里,如果一切顺利,都安顿好了的话,闲下来,应该来找找自己,见个面什么的。
    至少知道,双方一切安好.......
    “不是的,娘,我没有那个想法,我是觉得,往后你能过好日子了,我很开心,就是怎么说呢?突然之间,跟以前的日子就不一样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