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一统六国之策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最新章节     
    “公元前247年,已到而立之年的李斯,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离开老师,前往秦国。
    临行之际,
    他的恩师荀子询问其因由。
    李斯坦言:‘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正值建功立业之良机。秦国抱负远大,意图一统江山,我欲前往,以展宏图。’
    李斯的回答果决,充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于秦国,荀子并不生疏。
    早在19年前,他便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旧习,主动西行到秦国求学。
    在秦国期间,荀子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治国理念。
    他还曾向秦昭王提议以儒家‘王道’弥补秦国的‘霸道’,
    但秦王虽口头上赞许,却未曾真正实施,甚是遗憾。
    不同于19年前,
    如今儒生西进咸阳已成为潮流,众多博学之士纷纷涌入秦国。
    他们或投身官场,或成为贵族幕僚,或继续游学。
    与此同时,
    东方各国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与秦国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面对李斯西行咸阳的选择,荀子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满怀期待。
    也许,李斯真能在秦国实现他们共同的理念,完成他未曾完成的任务。”
    “李斯向秦王提出了一调从内部瓦解六国的计谋。
    派遣智谋之士,携带珍宝财物前往各国进行游说。
    对于那些可以被收买的重要人物,他们慷慨赠予厚礼;而对于那些无法收买的人物,则设法予以铲除。
    一旦诸侯国内部的君臣关系出现裂痕,李斯便趁机派遣大军发动攻击。”
    “韩非抵达秦国后,与秦王交谈甚欢。
    李斯与姚贾共同进言:‘韩非身为韩国贵族之后,虽然现在与大王相谈融洽,但假如大王意图吞并各国,韩非最终必定会倾向于韩国而非秦国,这不过是人之常情。
    如若大王现在不委以重任,而又让他在秦国逗留过久,日后再放回韩国,这无异于为自己埋下隐患。
    因此,不如寻个罪名,依法将他处决。’
    秦王觉得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下令司法官员对韩非进行定罪。
    李斯更是派人送去毒药,逼迫韩非自杀。
    韩非虽欲亲自向秦王辩解,却苦于无法面见。
    后来秦王心生悔意,派人前去赦免,但遗憾的是,韩非已然身亡。”
    “再之后,
    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在李斯的坚持下,
    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文字和车轨,开华夏2000年封建大一统之先河。
    公元前213年,
    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
    这标志着他仕途生涯的巅峰,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这一年,在咸阳宫的一场酒宴中,博士们酒后兴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辩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秦政府是否应参考历史,调整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政策。
    秦始皇对儒生们‘借古非今’、‘横议朝政’的行为感到非常反感,
    于是他指示丞相李斯将这个问题下到朝廷会议继续讨论。
    李斯始终坚持,强调应该‘薄古厚今’,进而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作为法令颁布实施。
    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往往过于关注焚书令对先秦文化典籍的破坏程度,
    但实际上,
    由于秦朝政府已经对图书进行了备份,并且只销毁了民间的藏书,
    因此焚书令对文化典籍的破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然而,焚书令的真正核心意义在于,
    它通过焚烧书籍彻底禁止了自由思想,消灭了‘不治而议论’的士人阶层,
    从而使得整个先秦诸子的思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李斯的声誉在后世毁誉参半,但他的能力确实乃历史最顶尖。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五位:大秦丞相李斯,盘点完毕!】”
    李斯的事迹,在前面十大丞相的时候已经有过详细盘点。
    观众们对这个有能力,也非常现实的天才,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
    大部分文人,其实是不屑于李斯的行为的。
    他们的思维多少带着点浪漫主义色彩,
    因此唐朝白衣宰相李泌,
    才更加符合他们对文人骚客的幻想。
    李斯能力虽强,可太现实了。
    短暂的休息过后,
    下一位被盘点者,粉墨登场!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四位:一统江山,刘伯温!】
    “在明朝以后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更有甚者,
    还有‘飞熊三转世’的传说,
    可见刘伯温在民间百姓内心的地位之高!
    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盘点,
    大明第一智者,
    洪武之治的幕后推手,
    一统江山之刘伯温的生平!”
    “元朝末年,华夏笼罩在战火与饥荒之中。
    中原百姓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饿殍满地。
    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
    反抗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立志推翻暴虐的元朝,寻求重建汉族的正统地位。
    在众多义军中,
    朱元璋及其部属脱颖而出,
    最终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
    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实现了华夏的再次统一,
    从而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新纪元。
    而在诸多开国功臣里,
    刘基刘伯温无疑是大明的第一谋士,是洪武之治背后的第一推手。”
    “元统元年(1333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然元末时期兵荒马乱,战火连连,他不得已在家闲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被元朝政府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
    他勤勉尽职,以严明的执法态度很快便取得了政绩。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后,
    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夺人妻女,骗人钱财简直无恶不作。
    在倾听百姓的哭诉后,刘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确凿证据后,
    刘基对几个臭名昭着的恶霸进行了严惩,
    并整顿了县衙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使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得到显着改善。
    刘基的正直和公正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在任期间,他坚持‘严而有惠’的原则处理地方事务,既体恤民情,又不纵容违法行为。
    但他的正直也引来了地方豪绅的怨恨,幸得长官和部属的信任,他才得以免遭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