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康材在尹仲的记忆里是那种独特的存在。尹仲记得他好像是初二的时候来的。以前的数学老师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即将退休。至今尹仲都会记得这一怡康材初次登上讲坛的那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怡康才论长相和身材在四川男人当中算是中等偏上,浓眉大眼,长方脸,身材有一米七五左右。在那样的年代,这算是妥妥的帅哥了。那时是冬天,尹仲看到他手都冻得通红,头发好像抹过发胶,衣服是一身不算是全新的西装,居然还打着领带。
就这样一身学生们看来少见的装扮,已经令人感到一种新奇跟正式了。他有些唯唯诺诺,似乎是新到一个环境的缘故。在那个年代的威机厂子弟学校很少招聘学历低的老师。
这怡康材,反正据说学历不是很高。谣传是中专还是什么的。他说板书很好,也就是黑板上的字体,端正,整洁,清晰,有着那种松弛的,简单的优美。
他的业务水平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只是他的生活甚至在私生活,在学校里是有些谣传围绕的。
尹仲记得他老婆好像是家属。家属这种称谓也算是那种年代才有的了,意思跟全职的家庭主妇相近。但是在国营军工厂那种有些狭窄而封闭氛围里,家属似乎就是那种略显累赘的角色了。没有工资,只管买菜做饭,照顾孩子,日常用度都指着伴侣。
这怡康材很独特。老师们的单身宿舍楼就在旁边,那个时候刚刚新建。红砖砌成白色的屋顶,有单人间,有双人间,有四人间,每一层都带着两个干净整洁的男女卫生间。
在那样的年代算是条件和环境都很是可以的了。当然是学校教职工的宿舍,仅限单身者。可是在那个年代,一切都很随意,但凡有空房间能够充分利用的,老师们也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那种人。
像教化学的高老师,教政治的杨老师就捷足先登了。这威机厂子弟学校的小学部是最先建的。说不上年代久远,但是仍然有那种岁月积淀的沉稳与牢固。而小学部足足有五成。第一层是学生们的教室。六个教室安排的满满当当。剩下的一个教室变成了体育部的活动室和办公室,两者之间只隔着一层简单的隔断。
第二层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了,分为四个房间。楼梯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是两个。左手边走廊的尽头是音乐教室和实验室。右手走廊的尽头是校长办公室和图书阅览室。
第三层是教材科和仓库。每到新学年开学的时候,第三层是最忙碌的。每个班的孩子们去那里搬新教材练习书以及新的清扫用品,笤帚拖把之类的。
这就是小学部教学楼大致的功能了。如此说来,有些简单和略显沉闷。但是老师们不一样,尤其是教化学的高老师和教政治的杨老师,他们住在小学部的最顶层。
这教学楼的顶层设计显得特别的富有艺术情趣。风格是那种前苏俄似的,它的楼顶设计有拱形的弧线,不是那种水泥熔融成的平层。这样在川南这种温润潮湿的气候里,雨水不会聚集在某一处造成屋顶的锈蚀与斑驳。
高老师和杨老师就是厂里所谓的单职工了,带着家属那种。所以他们压根没有机会去享受那种厂里分发给双职工的福利房。那种家属楼聚居的地方,相对生活比较方便一些,菜市,百货商店,电影院,活动中心近在咫尺。
可是这压根不妨碍富有想象力的人们。高老师和杨老师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他们除了把家安顿的舒适整洁,户外的那片波浪起伏的露台,似乎也变成了他们各自的私家花园。上面种满了各种蔬菜花草,实用美观。生活的便捷与感官的享受,一样都没有缺少。
年少的尹仲曾经无数次上去过,在那里眺望远处的风景。四周是沃野平畴的麦田和波光粼粼的鱼塘,远处起伏的群山,隐隐炊烟袅袅的村落。这对一个少年而言,是再美好不过的人生之初的观景台。
第一层剩余了一间空房间,是靠近学校操场的地方。怡康才一来到学校就搬了进去。他仿佛有一种离群索居,落落寡欢的性格。单单从没有选择住热闹的单身宿舍楼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似乎带着那么点不知从何而来的孤傲跟冷峻。
这房间当然没有老师考虑去住。因为傍着六个班级教室,白天再吵杂没有了。当然晚上寂静是肯定的,没有教职工宿舍楼里那些年轻老师们的吆五喝六聚众打牌娱乐什么的。
怡康材的本意可能是图个夜晚睡觉安静。可能单单就这一点而论,现实也可能会让他失望。因为有尹仲池小唐一干爱踢球的孩子。他们日常的球门通常有两个,当然在那个年代,球门简单的程度就是直接用白色的油漆画在墙上。
一面墙,自然是新建的教职工宿舍楼。一面墙就是这怡康材房间的一侧了。孩子的精力当然是难以言说的旺盛。拿尹仲来说,最喜欢的就是用正脚背大力的抽射。足球弹到墙上发出砰砰的接近爆裂的声音,让踢球少年感到一种难言的莫名的快感。
刚开始这怡康才十分不适应。有的时候不得不板起脸来,厉声呵斥,可是久了,他似乎也习惯了。对任何嘈杂,开始无动于衷冷静如常。
尹仲有几次遇到难题到他的宿舍去找他,求解的时候,外面高年级的孩子们上体育课,正在拿那面墙所当做球门。球砸在墙面上砰砰作响。尹仲在屋里听这怡康材老师给他讲解的时候,发现他的神色没有因为任何突如其来的动静发生任何变化。
环境的恶劣能够锻炼一个人达到心静如水。这是尹仲从怡康材身上学到的一点。可是关于他的真正的故事还没有开始。因为这时的怡康材还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走进小镇偏僻街角的一间叫做兰桂坊的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