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相如病逝的前一年,卫青、霍去病带着汉朝主力饮马瀚海,直接杀穿了匈奴最后的军队,封狼居胥。
全天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北方,集中在光芒万丈的霍去病身上。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司马相如这位老人。
“在司马相如病重的时候,有官员上奏过此事,所以刘彻很快下令让使者去司马相如家看看他还有没有新写的赋,有的话就赶紧送到宫中收藏起来,免得他病逝后文章就消失了。
使者到了以后,司马相如已经不在,可他的家中却没有一本书。”
“他的妻子说,长卿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
但长卿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说有使者来取书的,就把它献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书了。
于是使者就把司马相如最后的遗作拿走,献给了刘彻。”
这篇遗作就是《封禅书》。
“司马相如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出《封禅书》的呢,他又是在怎样的思考下开始提笔写的呢?
没有人知道,明明他前不久才写了《大人赋》劝刘彻不要迷信,却在临终之前为刘彻献上了一篇请求封禅的《封禅书》。”
封禅书的内容就是拿远古的传说跟过去的先王当例子,强调汉朝之德,强调汉朝之盛世,强调刘彻之功足以封禅。
而史料上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言简意赅,只有一行字。
司马相如死后五年,天子开始祭祀土地神。
死后八年,天子开始祭祀中岳嵩山,然后又封禅泰山,再到梁父山,禅肃然山。
“刘彻封禅泰山是完全受到司马相如的《封禅书》影响吗?
当然不是,就算没有他的封禅书,刘彻也注定会封禅泰山。
但司马相如的这篇文章对刘彻的心态转变应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司马相如病逝后,在整个两汉时期,他有些名气,但也仅仅有些名气。
过了200年,到了东汉时期,司马相如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他有了‘辞宗’的称号。
又过了1000年,到了宋朝,有人说,‘司马相如,赋之圣者’,因而他有了‘赋圣’的称号。”
“同学们可能会问,那到底什么才是圣呢?
怎么才能被称为圣呢?”
最早的《礼记·乐记》中说,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所以,能创作的人叫做圣,能复述的人叫做明。
“从这句话中引申到司马相如,同样是写赋,司马相如写一篇火一篇,后世的人们都争相模仿他。
也就是说,司马相如他一直在开创,他给后世开了一条路,所以他可以被称为圣。”
在《说文解字》引《诗传》里说,圣,睿也。
《周礼·春官·大师》里解释六德,智、仁、圣、义、忠、和。
其中对圣的解释是,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
“这个解释通俗易懂,像书圣、画圣、诗圣、词圣等等,这都是个人的能力达到了他所处领域的巅峰,所以被称为圣。
从这个角度看,司马相如被称为‘赋圣’也没有太大的争议,这是后世文人对他文学功底的认可。”
“除了这个,对司马相如的性格还有人品的评价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了。
说到这里,同学们其实也能感受出来,司马相如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容易引起争辩的。”
比如他带着卓文君私奔,却又接受卓文君的建议跑回临邛,在老丈人眼皮子底下卖酒,最后又带着老丈人给的钱回到成都。
“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刘彻派使者去司马相如家取遗作的时候,史料上用的是‘司马相如的妻子’记载,而不是用卓文君的名字记载,所以这里面也被后世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这一对千古传诵的爱情,是不是也没有走到最后?
司马相如是不是最后还是辜负了卓文君?”
毕竟卓文君可比司马相如小了近二十岁,应该不太可能会死在司马相如前边。
“史记里面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问题,但《西京杂记》看热闹不嫌事大,它里面还真记载了一件跟司马相如有关的事情。”
西京杂记里说,司马相如晚年居住在茂陵的时候,突然要聘请茂陵当地的一位美人为妾。
所以卓文君在震怒之下,就写了一篇《白头吟》,表示自己要跟这个薄情寡义的人彻底断绝。
司马相如这才放弃了聘请,两人重归于好。
“根据这篇不知真假的故事,后世的文人又对司马相如开始了批判。
其中说什么的都有,但主要还是围绕他的争议、他的性格跟他的追求。”
西京杂记里说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但它里面并没有记载白头吟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最早记载这首白头吟的是在宋朝的《乐府诗集》里面。
但《宋书·乐志》中又说白头吟是“并汉世街陌谣讴”,也就是说它是民歌。
更别说南朝时期的《玉台新咏》里面也记载了这首诗。
而在这本文献里,它的题目叫《皑如山上雪》,跟卓文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疑点是,五言诗起源于西汉,但在东汉才趋于成熟。
所以,在卓文君生活的那个年代,应该不太可能会出现像白头吟那样成熟的五言诗。
因此,司马相如到底有没有辜负卓文君,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好啊,咱们讲到这里,算是了解完了司马相如的一生。
看完他写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写的东西画面感很强,他的文章有股人们无法抵御的文学魅力。
但他做的很多事情,又让人们对他产生了不少争议,所以各朝文人对他都有着不一样的评价。”
“但我们学完以后,会发现司马相如的人生起伏全都围绕着他自己写的作品。
除此之外,他在别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其他能力或者长远的见识,这么一看,他其实更像是一位偏科的文学文吏。”
尽管各朝文人评价他窃赀窃色,迎合汉武帝、收受贿赂等人生污点无法抹去,但这些事情并不能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开拓西南夷的贡献。
但同样的,他的这些光环反过来,也无法掩盖他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