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聚兵河内
作者:深山老僧   三塑强汉最新章节     
    蔡成接到《倡议书》后,“哈哈”笑着说道:“这是袁绍想为其叔叔袁隗报仇雪恨呀。”
    其实,蔡成内心可是笑欢了。
    他为何来漆垣?
    不就是在等这一天吗?
    不过,他也发现,因为他,历史已经不在原有的轨道上了。
    正史中,发出倡议的,本是东郡太守乔瑁,现在变成了袁绍与王匡。
    真不知,最后响应倡议的能有多少路诸侯。
    不过,管他一共有多少路诸侯,反正蔡成是要响应的。
    于是,蔡成连发数令。
    一令青、冀、幽、并四州响应倡议,每州出兵五千,由厉志率领,前往河内郡与袁绍汇合;
    二令厉志与袁绍会合后,不参与争夺盟主之位;
    三令高都的征南军团,做好向京都洛阳开进的准备,尤其是攻打洛阳城的准备;
    四令青州方面,向响应倡议的援军,提供五十万石粮草,由厉志带往河内郡;
    五令厉志只是口头称粮草提供给联军,但却要攥在手上,不能由联盟支配。如果实在顶不住联盟的压力,则只交出一半,剩下一半为自己的兵马所用;
    六令占据三辅之地的征西军团,派出精干兵力,以偷袭方式占据潼关,截断董卓与关中的联系;
    七令特战队即刻出发,同样以偷袭方式占据函谷关。
    八给黄琬去了封信,希望他也响应倡议,派兵前往河内郡。如果豫州兵马届时与青州兵马共进退,则是更好。
    厉志率兵抵达河内郡治所怀县后,得到了袁绍、王匡亲自出迎。
    没办法,厉志带来的兵马最多,他们不得不恭敬着点。
    厉志还没进入议事大堂,就听到里面热闹非凡。
    人人都在痛斥董卓之暴行,个个都恨不得啖其肉、饮其血的感觉。
    厉志随着袁绍、王匡走入议事大堂,十数人正在热议。
    抬眼望去,除了黄琬、曹操、刘备三人外,其他人厉志竟然一个都不认识。
    也难怪厉志不认识,他过去在东莱,只是个小小的都尉,根本没机会结识这些人。
    而且,他就是想结识,别人也不会搭理他。
    黄琬是在与其他几个州牧一起,去观摩青州时,厉志曾给他们讲解过如何组建治安军,以及治安军的重要性。
    在蔡立召开“青州官吏大会”时,厉志负责大会安全事务,认识的曹操。
    厉志在组建琅琊国治安军时,没少和刘备打交道。
    看到厉志进来,黄琬马上站起来打招呼;曹操则是微微皱眉,但还是遥遥与厉志见礼。
    只有刘备,马上偏过头去,一脸尴尬。
    他是因关张二人违反军令受到牵连,一起被赶出青州。
    虽然成公子确实上表举刘备为徐州牧,可先帝未及下旨,就突然驾崩。徐州牧一事,自然不了了之,仍然是陶谦在担任徐州刺史。
    刘备竟然还是与关张二人去投奔了陶谦。
    真不知道,如果陶谦知道蔡成上表举荐刘备为徐州牧,自己见到刘备会是个什么表情。
    不过,此时的陶谦已年近六十,加之与刘备一见,相谈甚欢。一高兴,竟然辟刘备为徐州别驾,而且专管军事,就连臧霸和孙观两人,都居于刘备之下。
    当年“兖徐犯青州”,臧霸、孙观两人大败,又被朝廷通缉,无路可走,只好回到陶谦身边,希望陶谦能救他们一命。
    陶谦也知道,二人犯青州,是受自己之命。就把他们两人藏于自己麾下的丹阳兵中。
    至于陶谦自己,硬是顶着圣上的旨意,坚决不入京面圣。谁知竟躲过一劫,刺史之位也没有动摇。
    刘备知道陶谦与青州为敌,结果还是去投奔,这也是与青州这敌的态度。
    刘备此时哪里管与谁为敌?
    他只求有个安身立命之地。
    所以,看到厉志进来,刘备才顿感尴尬。
    经王匡介绍,厉志才知道响应倡议的还真不少。
    豫州牧黄琬。应蔡成信件而来,只率领两千兵马,并准备交给厉志统领。
    不过,黄琬准备马上就返回豫州。
    因为他来怀县,是受蔡成所托,给厉志送了两千兵马来。
    兖州刺史孔伷。本是豫州刺史,黄琬任州牧后,他就被调兖州为刺史。此次统兵五千。
    徐州别驾刘备。奉徐州刺史陶谦之命,率关张两人,及五千丹阳兵,响应倡议前来讨贼。
    陈国太守张邈(统兵三千)。
    陈国为豫州治下,可黄琬就任时短,并不能节制张邈,只好任其自率兵前来。
    东郡太守乔瑁(统兵五千)。
    东郡属于兖州。东郡太守,按名义,是孔伷的下属。但他就任兖州刺史,却无法节制乔瑁,只好任乔瑁自带兵马响应倡议。
    山阳太守袁遗(袁氏族人,统兵三千)。同样是孔伷属下,也同样不受孔伷节制,自率兵前来。
    可见,孔伷在兖州做这个刺史,实在是有些憋屈。
    广陵太守张超(统兵两千),由功曹臧洪具体统兵。
    广陵乃徐州治下之郡,可张超没经过陶谦,自行派兵前来,说明徐州内部并不团结。
    当然,陶谦也派刘关张三人率兵前来,也算是不谋而合吧。
    后将军袁术(统兵五千)。
    其乃袁绍从弟——同父异母之弟,在被董卓拜后将军后,与袁绍共同从京都出逃。
    袁术避难南阳,巧遇率兵返回长沙的孙坚。孙坚杀死南阳郡守,推袁术任南阳郡守;
    长沙太守孙坚(统兵一万)。
    他本奉张温之命,随张温讨伐凉州叛军。因讨伐有功,在张温回京前,一力举荐他为长沙太守。
    孙坚与张温有旧,还曾经力劝张温斩杀董卓,自此与董卓结下了不解之仇。
    闻董卓于当街之前,拷打张温致死,二话不说,直接率长沙一万兵马前去征讨董卓。
    他也是唯一一个与倡议无关,就是想征讨董卓之人。
    他路过南阳时,向郡守张咨商借粮草,而张咨才就任没多久,又是董卓封的太守,自然不愿借。孙坚就直接上门杀了张咨,然后推袁术任南阳郡守。
    中军校尉曹操。
    曹操逃离京都后,一路奔波,回到家乡陈留,就马上“散家财,合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接到《倡议书》后,他即时响应。直接带着曹洪、夏侯渊两员大将和五千兵马,就来到了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