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威廉的案子结案,杨冬青的假期也结束,外婆姐姐和思思送他和殷亦九到村口坐车的地方。
张闯和赵鹏还得就在这边,应该是殷处长有别的事安排。
杨冬青手里提了一堆吃的,连殷亦九都提着外婆让杨冬青去地里掰的糯玉米,等上车把东西放下,手指上都勒出了红印子。
车子很快就坐满了人,师傅发动了车子,慢慢驶出村子,刚巧就是那晚杨冬青回家载他的那个师傅。
外婆的身体很好,杨悦的离婚也办了下来,杨冬青心里还有很多担忧,但暂时可以放下些许,他周末没案子的时候可以尽量调休回家。
外婆已经八十九,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很多风霜痕迹,使她腿脚不怎么好,但她总是尽量把脊背挺直,尽管她因为瘦显得有些佝偻。
外公在世的时候,外婆精神很好,经常和杨悦去镇上赶集,后来外公去世,外婆整个人像突然垮了一样,经常和杨悦念叨外公不回来看看她,连梦里都不来见她。
从小在两个老人的照顾下长大,杨冬青和他们的感情非常好,他小时候经常和外公外婆去地里干农活,去山上放牛,外公总是让他坐在一边玩,不怎么让他动手。
他小时候听外公外婆说了很多故事,外公说的都是书上看到的,外婆说的都是身边听说的,他都很喜欢。
外公刚去世的时候,外婆经常跟他说两人的故事。
外公外婆是经媒人介绍就在一起的,那时候外公才十七岁,外婆要比他大两岁,两人都是苦命人,都早早失去了母亲,亲事就两家人吃了个饭就算成了。
外公很早就独自生活,外婆嫁过来他有了一起分担的人。
那时候要大开荒,天寒地冻的,外公穿着草鞋赶着瘦骨嶙峋的牛去耕地,地里都积了雪结了冰,他舍不得弄坏新编的草鞋,就脱了鞋子光着脚挽高裤腿去开荒,外婆就就跟在他后面用锄头挖边角。
外婆劝他穿上鞋子,不要冻坏了。
外公说穿不穿都一样,省得把鞋子磨烂了。
两个人起早贪黑,中午就在地里随便吃些干粮,后来算工分的时候分到了粮票,两人脸上都带了笑容。
外婆每次说起这段往事,都会热泪盈眶。
后来大干旱,一家子大人小孩差点饿死在那段艰苦日子里,树皮草根,连鞋底都拿来吃,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看到什么都要尝尝能不能吃。
还好那段艰苦岁月过去了。
外婆说,为了买些米面,外公会提前一天背上他自己编的簸箕箩筐和一背篓的土豆走路去县城,找个旅社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就去集上卖了东西买米面,然后当天赶回来,总是要到深更半夜才能到家。
路上担心遇到抢东西的,在旅社担心遇到偷东西的,全程提心吊胆,所以村子里的人都结伴而行。
这么来回一次,要耗去很多精力,得缓好久。
因为年轻那会儿翻山越岭,走的路太多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外公的腿脚就不太好,雨天疼进心,天晴了也得拄个拐棍。
杨冬青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在很远的一片地里种了苦荞,到了收获的时候,外公中午都不回家,因为苦荞要在地里晒几天才背回家脱粒,鸟雀总是叽叽喳喳地飞来一片啄苦荞,又“呼啦”的乌泱泱一片飞走,外公要在地里守着驱赶鸟雀。
那时候杨冬青就负责给外公送午饭,早上外公会和他一起把牛赶到地里——苦荞地里草很嫩,中午杨冬青回家吃饭,外公就一并看着牛,等杨冬青带午饭来地里。
为了驱赶鸟雀,外公会用木棍敲一个塑料瓶子,嘴里发出声音在地里走来走去。
离地不远处有个大水塘子,经常有人来抓鱼。
有一会来了几个外乡人抓鱼,听到外公驱赶鸟雀的动静,他们就问在塘子边放牛的杨冬青,那个老人是不是疯子,还说太可怜了。
杨冬青没忍住骂了他们几句,说那是他的外公。
那些人看他年龄也不大,也没跟他多计较,就骂了几句混小子。
晚上回家杨冬青把这事和外公外婆说了,外公就笑着揉了揉他的脑袋。
外公很喜欢用树叶吹曲子,放牛的时候在山梁子上一坐就吹一下午,杨冬青也很喜欢听,他总是寻个小石块坐在边上,拄着下巴听得很入迷。
外公还教他吹过,可惜他学不会,反而学会了吹口哨。
外公很小的时候家境不错,是进过学堂识过大字的,后来村里响应政策大力推行扫盲,几个寨子合力建了一栋小平房,一层楼的,两边房间当教室,中间一小格当办公室,还请了外公去当老师,就教到三年级,每个月几块钱的工资。
那会儿杨冬青还在外公手底下上过学,外公算他的启蒙恩师。外公的学问也不算好,都是先学再教。
白天学校是孩子的天下,晚上八点到九点就是大人们学习的地方。
白天外公教授课本知识,晚上外公就教拼音和加减乘除,连外婆都去学过乘法口诀。
农村人要忙的事很多,刚开始根本没人去上夜校,后来还是村长发火了说一家必须出一个人去参加学习,才勉强把教室坐满。
那小小一格的办公室里藏了很多小孩子喜欢的故事,里面有一个简易书架,外公自己用木条钉的,那书架上放了将近一百本故事书,是政府捐赠的。
中午的时候,不回家吃饭的学生总是会去借本故事书从后墙翻到教室房顶上去看。
杨冬青最喜欢借一本成语故事大全蹲在屋檐下,看得津津有味。
雨季的时候,一大早到教室总是会踩一鞋子的泥水。因为教室里没打水泥地板,是坑坑洼洼的泥地,教室后墙的窗户又直接靠着地,一下雨水就从窗户灌进来。
寒冬腊月的时候,天太冷了,教室里更是冻死个人,外公会和杨冬青提着煤块去学校,也有小孩子提着煤块去,大家在房檐下生个火,上课了就时不时看着窗外的火焰期待快点下课,这个时候外公总是会提前下课,放小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冲出教室去烤火。
小时候杨冬青是村子里的弹珠大王,打遍学校无敌手。教室门口没有水泥地,就是一片草坪,外公会组织他们打扫垃圾。
这片草坪就是他的战场,他曾经在这里把所有孩子的弹珠都赢到了口袋里。
那时候学校又喊了一个老师,教语文。
杨冬青小时候最烦写日记,可是三年级了又必须要写,一到写日记他就净写“早上几点起床,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到了哪里,然后回家去地里,晚上吃了饭洗脚睡觉”,都是流水账,偏偏这个姓况的小个子语文老师总是第一个检查他的,那天他因为沉迷打弹珠完全忘了写,被打了两个手掌心,还被没收了装满两个裤兜的弹珠。
那会儿的杨冬青觉得打手掌心他无所谓,反正就疼一会儿,但是没收他的战利品可是万万不行的,他一赌气就挎着外婆缝的书包逃学回家了。
结果被外婆拎着耳朵送回学校,让他给老师道歉。
车子开在串户路上,速度不快,杨冬青远远地看到了学校——这会儿被村里用来堆放东西了。
他指着那片草坪笑着对殷亦九说:“那片草坪是我小学那三年最喜欢待的地方。”
冬天在那里烤火,夏天在那里趴着晒太阳,春天在那里撅着屁股看蚂蚁和草芽,秋天在那里捡掉落下来的树叶。
他的整个小学时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外公教的他一背就会的乘法口诀,就是这片草坪。
殷亦九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就看到他说的草坪上拴了一匹马正悠闲地啃草。
借着那天看到的杨冬青打弹珠的画面,殷亦九脑海里出现了小时候的杨冬青,他在那片草坪里自由玩耍,自在长大,脸上从始至终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殷亦九却很少有这样的体验。
他说:“那一定很快乐。”
杨冬青笑着答:“那是肯定的,那是我最快活的日子。”
想到什么,他突然揶揄道:“真难想象小道长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偏着头看了看沉默的殷亦九,他接着说:“是不是也和现在一样老气横秋的?”
殷亦九看他,他又改了口:“啊,应该是少年老成。”
咂了咂嘴,他又自言自语道:“一本正经?反正挺可靠挺稳重的。”
想到小时候的小道长带着更明显的婴儿肥,胖嘟嘟的小脸严肃地盯着别人,杨冬青不由得笑了出来。
殷亦九看他,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似的,眼神里多了分无奈。
出了通村路,车子速度快起来。
杨冬青回头看着渐渐变小的村子,难得叹息一下。
他小声说:“有点想外公了。”
殷亦九也突然想到了他下山的时候坐着轮椅在门口目送他的师父,虽然师父口不能言,但是他那时候却从师父眼里看出了千言万语,无不是对他的期望和担忧。
听着杨冬青诉说的往事,这会儿他突然想起了师父,想起师父在松油灯下教他识字,因为口不能言,还专门买了个录音机放磁带教他读。
殷亦九也不知道要怎么安慰杨冬青,不过还好就一会儿杨冬青就恢复原样,跟他说路过的地方是哪里,有什么传说。
看他似乎从有点低落的情绪里走出来的样子,殷亦九说:“多回来看看。”
挺蹩脚的安慰。
不过对杨冬青挺有效的。
杨冬青没忍住伸出手呼噜一把他的头,他早就想这么做了。
殷亦九偏着脑袋,没能躲开,干脆就不管了。
杨冬青说:“你也要多回家看看。”
岁月不等人,时间总是越过越少,这不长不短的一辈子,还是少些遗憾吧。
不然杨冬青觉得等自己哪天死了,他的灵魂肯定得围着他的尸体跳脚,指着他的尸体骂他没出息,留下那么多遗憾害他都不能安心投胎!
至于灵魂到底有没有脚可以跳,管他的呢!
杨冬青和殷亦九坐车往青果镇去的时候,离法木村不远的蛾螂山突然有轻微的震感,在山脚下不远处挖土豆的几人拄着锄头四顾茫然,心里想着也不知是哪里发生了地震。
有个年轻人拿出手机刷新闻,然而过了好一会儿,都没有相关新闻发出来。
“奇了怪了!”年轻人想挠头,然而手上因为捡土豆沾了很多泥土,他又忍住了。
算了,都没出新闻,应该不严重,还是快些捡土豆吧,一会儿天热了人遭不住。